在中国市场,除了智能电表之外,变频空调、汽车电子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也给MCU行业带来了巨大商机。 今年6月1日起,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定频空调将执行新的强制性能效标准。 空调企业一方面提高原有定频空调的能效水平,另一方面更多地转向变频空调的设计和生产,这将推动无刷直流和空调的应用。 永磁同步电机。 这些高性能电机的应用将带动对高性能MCU产品的需求。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电子行业近年来在产量增长和产品结构升级方面呈现出强劲的势头,带动了中国汽车MCU需求近年来的快速增长。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MCU厂商将目光转向中国电机控制和汽车电子的发展。 同时,消费电子虽然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但由于其应用范围广泛、领域不断拓展,其对MCU的需求量仍位居中国市场之首。
据市场研究公司赛迪顾问统计,中国MCU市场销售额将从2009年的167.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96.8亿元,同比增长17.6%。 这一增长将高于今年全球MCU市场的增长。 据市场研究公司Databeans预计,2010年全球MCU市场规模将达到120亿美元,同比增长11%。 而且,2011年和2012年,中国MCU市场销售额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这意味着中国市场在经历了2008年的个位数增长和2009年的负增长之后,已经恢复了高增长。
仔细分析MCU市场不同产品的发展现状,32位MCU的增长最为引人注目。 “与8位MCU相比,32位产品不会浪费资源。32位MCU提高了工作效率,简化了设计,使功耗更低,成本并不比8位MCU高出多少。” 恩智浦半导体副总裁兼微控制器产品线总经理Geoff Lees先生表示:“与此同时,许多应用领域的新需求正在推动8位MCU向32位MCU的迁移。” 例如,通信方面对更高带宽的需求、智能电表需要通过以太网或其他方式实现自动抄表、汽车智能化的提高等,都带动了集成各种网络接口、低功耗的32位MCU的发展 消耗。
同时,相关分析显示,8位MCU出货量同比增长仍在5%左右,但由于产品平均价格下降,其总销售额不会有太大增长。 但在一些应用领域,一些独特的8位MCU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SiliconLabs亚太区微控制器业务经理彭志昌举例表示,具有丰富混合信号性能、超低功耗技术和低成本效率的8位MCU在智能家居、触摸传感等应用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随着MCU市场不断扩大,该行业可能会变得高度垄断,一些企业将被迫离开该行业。 而这一切或许都要归功于ARM内核的突然崛起。
2007年,意法半导体作为半导体行业第一家主要厂商推出了基于ARM Cortex处理器的MCU产品。 当时,瑞萨、飞思卡尔、德州仪器、东芝、Atmel、富士通微电子等公司都专注于自己专有核心MCU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但短短三年时间,MCU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多数MCU公司都争先恐后地推出基于ARM Cortex处理器的MCU。 在MCU行业中,只有瑞萨仍然坚持其专有的核心战略。
与MCU公司开发的专有内核相比,ARM作为业界开放的处理器内核,具有明显的优势。 例如,选择32位MCU进行设计的项目相对复杂,需要多个设计工程师的协作。 在中国,许多工程师在学校学习ARM设计方法。 因此,企业在选择产品平台时一般倾向于选择基于ARM的MCU。 而且ARM的生态环境和各种资源都会更加丰富,有利于加快项目的设计进度。
然而MCU行业过于依赖ARM,这让人担心也许未来有一天,它会逐渐成为一个高度集成的行业,百花齐放的现状将不复存在。 因为,大多数MCU公司基于ARM处理器开发出自己的MCU产品后,从产品性能到编译效率都很难实现完全差异化。 因此,最终市场并不需要那么多MCU厂商。 大家都会进行残酷的价格战,有些厂家会死掉。 这有点像手机芯片行业发生的事情。 手机平台基本上都是基于ARM的。 如今,在如此庞大的手机市场中,只有高通、意法爱立信、联发科、英飞凌和博通等少数几家芯片平台公司。
因此,那些涉足MCU市场的企业,尤其是产品线不齐全的企业,需要密切关注以下问题:企业的差异化竞争如何体现,行业盈利后是否值得企业继续投入。 只有及早规划,才能避免日后灾难性的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