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国污水处理能力真正实现了巨大突破。 在建污水处理厂数量超过已运行污水处理厂,在建项目规模空前。 未来10年每年都会有大量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邱保兴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数量年均增长8%, 污水处理量每年增长10%。 2009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3%,比“十五”末提高21%。 截至2010年9月,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630座,在建1849座。 “十一五”期间累计削减COD(化学需氧量)450万吨。
但我国部分地区污水处理覆盖率仍严重不足,地区和城乡差距较大。 邱保兴表示,目前仍有61个城市无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858个县无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已建的镇级污水处理厂大部分为空白。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污水处理能力需增加67%才能满足污水处理需求。 我国将继续推进新建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现有污水厂升级改造、污泥处理处置、再生水利用及配套管网、合流管网改造、雨污分流管网等 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县城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需求总额约为1539.69亿元。 其中,地级市、县级市、县城污水厂、配套管网及改建污水厂分别为263.43亿元、96.28亿元、282.20亿元、773.21亿元、168.38 分别为31.64亿元和31.64亿元。 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仍是建设重点。 “十二五”期间共有379个城市有建设需求,约占城市总数的58%。 新设施的加工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这为自动化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以自动化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将成为未来污水处理的发展趋势。 专家表示,在线监测自动化控制的完善,凸显了该技术的高端性和实用性,将引导环保产业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等15个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意见》已报国务院批准,将于年初印发。 2011年,分析人士认为,《意见》的出台意味着垃圾处理行业正式进入规范发展时期。
据业内人士测算,目前全国每年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3亿吨。 按每吨100元的加工成本计算,加工作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元。 再加上工程投入、技术投入等,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就将创造出数千亿元的市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卫生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刘景浩表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于2011年进入市场开放阶段。
近二十年来,我国城市垃圾增长过快,成为城市管理的难题,也是城市居民的担忧。 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长期关注和研究垃圾处理问题。 他认为,我国垃圾处理将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焚烧;二是焚烧。 二是减量化和资源化。 就焚烧而言,我国需要适当提高技术标准,解决技术问题,同时完善管理。 同时,垃圾焚烧产生的热量还可以发电。 从减量化来说,垃圾也是一种资源,可以回收利用。 日本的循环经济是从垃圾回收开始的。 这些都离不开自动化技术的支持。
据悉,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为3亿吨。 按每吨100元的处理成本计算,处理作业市场将达到300亿元。 加上工程投资、技术投资等,因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将带动一个价值数千亿美元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