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产品牌占据变频市场70%左右,但市场份额仅占20%~25%; 40%是日本品牌,30%是欧美品牌,另外10%是中国台湾品牌。 在高端领域,外资垄断更加明显。
但国产品牌的优势在于客户服务和特殊需求的把握能力:国内客户对成本高度敏感,对定制有特殊要求。 同时,不同的电机产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配置,以达到性价比。 优化。 进口产品适用性较高,但成本较高,售后服务成本较高。 国内供应商服务成本低,可以通过特殊定制,为某一行业或方向的应用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国内企业将受益于全行业发展机遇:国内企业增速将超过行业增速。 一方面,逆变器企业将受益于行业的快速增长。 同时,在国产化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变频企业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据Inverter World预测,我国低压变频器行业增速约为15%,国内企业年市场份额增速约为20%。 由此看来,国内企业总体增速将达到每年38%。 国内优势企业增速或将达到近50%。
在高压变频领域,在节能减排政策的推动下,2005年至2009年高压变频的复合增长率近42%,因为目前下游企业的变频装机率仍处于 低于10%。 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未来4至5年复合增长率将继续保持在40%以上。
国内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单一,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国内电力电子企业规模不大,平均市值不足150亿元。 较大的市场容量为优势企业提供了较大的成长空间。 目前,大多数企业产品类别仅限于特定的行业应用领域。 优势企业很可能选择外延式发展道路。
产品线必须多元化:由于技术互通性强,产品线多元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常电力电子企业会从某种产品入手,然后拓展产品线,延伸至其他类似领域。
不断提升技术能力,渗透高端细分市场成为国内电力电子企业的发展方向:电力电子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随着产品成熟度的提高和进入者的增多,单一产品的盈利能力必然会下降。 因此,企业必然致力于开发技术附加值更高的新产品,以提高整体毛利率。
ABB的发展历程为行业提供了借鉴。 在电力电子和工业自动化领域,ABB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公司目前是电力电子领域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和技术标杆。
公司目前具备大型工作电源、调速变频器、变电站、工业自动化、柔性输配电领域的设备制造和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
通过分析ABB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成为行业领先企业的三大特征是:外延扩张、产品线不断延伸。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纵向(产品线)和横向(区域)扩张,ABB已成为综合性电力设备和工业自动化行业巨头。
由此不难看出,通过收购、合资等方式垂直延伸产品线,同时利用技术研发优势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将成为电力电子企业成长的动力之一。
通过持续研发保持技术领先是关键。 ABB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据全球电力电子控制技术的最高点,其技术研发能力对ABB的成功发挥着关键作用。 公司拥有7个研究中心,6000名科学家,与全球70个国家的大学有合作关系。 ABB的研发费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过10亿美元,占公司运营成本的3.5%以上。 巨大的研发投入为公司保持持续的技术领先地位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断拓展新市场是保持高盈利能力的关键。 ABB产品的毛利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直接原因是公司将自身定位于高端领域,放弃了竞争过于激烈的市场。 同时,公司积极开拓新兴国家新产品应用领域和市场,实现纵向和横向“两轮驱动”。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自动化普及初期,自动化和电控应用比例还较低。 但我们认为,中国在节能减排和精准调控下,正在逐步从粗放型增长转向科技型增长。 与此同时,节能减排政策正在大规模铺开,这将对变频控制和整个电力电子行业带来巨大的提升。
我们认为,随着节能降耗技术的推广,工业自动化行业将保持稳定增长,年增长率在15%左右。 同时,智能电网的发展,特别是新能源接入比例的快速提升,为电力电子创造了新的应用领域。 另一方面,在政策支持和经济驱动的背景下,进口替代将成为行业不可逆转的趋势。
技术沉淀是新产品研发的关键:由于电力电子技术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技术研发能力是考虑企业能否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
我们可以从四个主要维度来选择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品牌美誉度、企业战略和产品延伸能力。
从电力电子变频技术的主要应用来看,可分为变频控制和并网柔性输电技术。 前者主要用于用电侧的电机匹配控制和发电侧的新能源接入控制。 后者主要用于提高输电质量、降低线路损耗。
我们相信,技术能力是企业能否树立较高品牌美誉度、不断拓展产品应用领域的关键。
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直接体现在品牌的美誉度上:品牌代表了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而各细分市场品牌优势的直接体现就是企业的市场份额。
只有高端企业战略才能保持持续竞争力:积极投入研发、注重高科技和高盈利能力的蓝海战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才能在不丧失竞争力的情况下保持持续盈利能力。 陷入低端市场的价格竞争。
从未来增长的角度来看,产品线布局更广的企业必然会更多地受益于行业外延扩张带来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