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三高”的特点? 卢岩孙表示,所谓高科技,是指它的发展对完善整个产业链、增强最终产品的竞争力起到关键作用; 所谓高品质,就是强调产品的可靠性,并将其建立在高品质的基础上。 自主品牌,对此,制造产业链上的各类装备制造企业(含配套企业)要努力向“高端”方向努力; 所谓高附加值,是指向服务业转型,通过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水平的提高,带动高端装备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很多企业都有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然,‘三高’中,最重要的是质量。没有质量的可靠性,谈何高端? 陆彦孙还提出,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基础是现有企业的转型升级。 如何处理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与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系,也是行业主管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表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决不能脱离现有装备制造基地,打造新的产业体系。 必须与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 要在不脱离现有装备制造业基础的情况下,注重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同时,还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关系; 重点领域整体推进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 政策引导与市场推动的关系等。
在回顾“十一五”期间我国装备工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张相木表示,当前,装备工业由快速复苏转向稳定增长的态势已基本确立。 2011年,整个行业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左右。
论坛上,张相木简要介绍了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的几点思考。“十二五”期间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思路是:面向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重点发展智能制造、 绿色制造和服务制造,做大做强航空装备。 和卫星及应用产业,提高轨道交通装备水平,加快海洋工程装备培育发展,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 从大到强。
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显着提升,基本满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 具体发展目标是:产业规模跃上新台阶,销售产值达到6万亿元以上; 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 自主创新能力显着提高; 产业基础配套能力显着提升。 在此基础上,力争通过十年左右的努力,使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30%以上,高端装备国内市场 满意度超过25%。
张相木表示,高端装备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他六大领域的支撑。 “十二五”期间,高端装备发展将以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加快推进 。 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将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工业建设高潮,为能源装备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能源装备制造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已经到了从 从‘大’到‘强’。” 近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发展能源,装备必须先行》一文中明确阐述了能源工业对装备的需求和重视。
对于能源装备发展,国家能源局节能和科技装备司司长李晔认为,能源装备是我国能源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 能源结构调整离不开装备制造业。 同样,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直接和间接服务于能源领域。
回顾近年来我国能源装备取得的成就,李晔强调了两条宝贵经验:一是发挥市场资源的重要作用,充分依托重大项目,加快以用户为主导的装备国产化进程。 二是坚持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自主创新。
李晔表示,能源产业链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链,其技术主要体现在装备上。 他结合能源行业发展方向,深入分析了“十二五”期间能源装备发展重点和需要完善的重要方面。
在风电设备方面,我国目前风电装机容量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发电无法同步。 因此,大力发展风电,一方面要提高风电机组质量,解决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问题; 另一方面,要做好清洁能源并网工作,根据风能、太阳能的间歇性特点,加快提升工业自动化技术。
在核电领域,与韩国核电出口相比,我国的产能并不逊色。 关键是它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其中核电占很大比例。 要加快提升核电装备制造能力,强化核电装备安全可靠性,培育核电装备核心竞争力。
同时,常规电力设备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实现超临界机组所需阀门国产化,解决火电设备管道国产化、燃气轮机国产化。 同时,大力发展抽水蓄能,加强智能电网建设。
“如果燃气轮机不能国产,那么能源结构调整就是一句空话。” 李晔表示,目前能源领域还有很多设备和技术有待开发。 近期,能源局正在编制《能源科技装备“十二五”规划》,提出构建“科学研究、研发平台、示范工程、重大装备”四位一体的能源创新体系。
关于技术创新,国务院研究室工运贸易司司长唐元表示,加快技术创新是工业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在工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装备制造业意义重大。
通过对国家科技创新投入现状的调研,唐源提出,我国目前科技创新投入仍然不足,直接导致科技创新水平较低。 远远不能满足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创新模式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