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柏林指出,不能对上半年产销“井喷”现象盲目乐观,必须深入进行结构性分析。 应对后危机时期的挑战,仍有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产品结构亟待优化。 2010年前8个月,行业生产机床65万台,但单机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下降。 从数据上看,产量增速大于60%,超过产值与销售增速的比值。 这说明市场上单一机床的价格有所下降。 众所周知,全行业单一主机销售价格连续六年逐年上涨,表明行业产品结构逐年优化。 但今年前8个月单台机床平均价格的下降表明,在产销两旺的情况下,除了部分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下降外,更重要的是, 高端和中档机床正在减少。 低端机床比重不断增加。
从企业利润来看,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行业利润水平增速是产值增速的近两倍。 这种情况并不排除企业因业务规模增长、加强管理而采取的降成本措施对提高盈利能力发挥的积极作用。 但同时也不难看出,目前来看整个行业整体,低端产品比中端产品利润更高。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说明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尚未跳出外延式增长的发展模式。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行业的发展就无法持续。 因此,行业产品结构亟待优化,行业产品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
其次是产业结构问题: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短板”日益凸显。 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数控机床行业发展的“短板”。 中高端数控机床盈利水平为何较低? 主要原因之一是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依赖进口。 市场上,越是高端的产品,受到的制约就越多。 交货期、服务等方面不能满足要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吴柏林告诉记者,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短板”问题已经受到高度关注,国务院相关部门领导不久前指示:解决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填平补齐的问题,而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问题。这足以说明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最后,未来的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从进出口两个方面看:一是进口有增无减,二是出口虽然有所增长,但是通过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分析,机床产品不多。其中高档产品少之又少,中档产品所占比例也不高,绝大部分为普通机床和经济型数控机床等低档产品。可见出口产品结构亟待优化。
ECFA协议签订后,台湾机床产品,尤其是有些中小规格的产品和功能部件,还会占据更大一块市场。同时,在欧美市场不太景气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外国知名企业把市场战略重点集中放在中国。前不久,美国制造业协会向政府提交了“美国重返制造业”的提案,并已获批准。最近日本政府颁布了一个法令,不再允许将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等高技术企业出售给境外企业,已出售部分股权的要回购。并且,政府将资助日本企业收购欧美有影响力的数控机床等高技术企业。
这些情况说明,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在吸取放弃制造业的教训,力图重振制造业;日本不仅加大了对本国数控机床产业保护的力度,并且还抓住机会,准备通过并购欧美企业等举措,进一步提升本国数控机床产业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