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装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发电设备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国装备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为整个工业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前11个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近13万亿元,同比增长34% 利润总额突破9000亿元,同比增长51%。 电器行业产量增速超过30%。
同时,“十一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显着提升,部分重大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装备工业成套能力得到提升。 得到了改善。 目前在建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综合国产化率可达80%; 特高压示范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 国产机组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的比重也超过80%。 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断提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其中,电力设备企业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使核电、风电等产品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一批重大装备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实现了由“赤字”到“过剩”的历史性转变。
“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工业增加值同比预计增长15%左右。” 张相木预言道。
显然,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就,未来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但李冶指出,还存在不足,需要“十二五”期间加以完善。
“众所周知,‘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将迈上新的台阶。但未来,希望大家更多地关注风电发电而不是风电发电。” 比装机容量,这涉及到并网问题和风机质量问题。” 李业和表示:“风力发电机在恶劣环境下运行时,要实现高可靠性和长寿命是非常困难的。 德国也是这几年才能够实现免维护风力发电机,所以下一步我们还是会加强质量,避免全国范围内到处都有风车,但是发电量并不大。 年。 同时,在风电领域,我们希望真正打造出一两家能够在世界上屹立不倒的企业。”
二是并网问题。 由于许多可再生能源发电是间歇性的,在并网时需要变流、变频设备。 此类设备的核心技术是电力电子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一直是我国的弱项。“这在能源设备领域非常明显。我们可以生产很多整机,但在控制系统方面却不行。” 李野说道。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外国企业很容易在我国赚取超额利润。 以2MW风电变流器为例。 当我国无法自行生产时,国外公司的投标价为每台230万元。 当我国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领衔的2兆瓦永磁直驱风电变流器研发成功后,国外公司立即将产品价格降至100万元以上 每单位。 近年来,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能源项目建设成本大幅降低。 国产设备价格普遍比同类进口设备低1/3~1/2,增强了能源行业的竞争力和市场活力。 显然,“十二五”期间,这项工作还将持续下去。
三是核电设备问题。 在节能减排的压力下,业界对核电发展大趋势已达成共识。 核电发展最关心的就是安全。 核电的特殊性意味着任何一个小错误都可能成为致命错误,对整个行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这就引发了人们对相关装备制造水平的质疑。 非常严格。
“在核电设备生产方面,我国三大电厂、两大重机等企业都做了很多努力,在产能方面,没有问题,但我真的不敢说我们什么 现在所做的绝对是好的。” 李晔语重心长地说道:“以第三代核电AP1000核电站机组所需的铸锻件为例,我国虽然已经能够生产,但还无法让每件产品都合格。” 由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我国核电设备出口还存在困难,要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常规电力设备仍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如火电厂辅机、燃气轮机国产化等。
据悉,目前我国火电厂锅炉、汽轮机、汽轮发电机三大主机已实现国产化,但大量辅助设备仍需进口,如阀门、管道、 据李野介绍,他所在部门近期已选定5个电厂、10个机组实施阀门、管道国产化。
此外,“燃气轮机也是能源领域的‘隐忧’。可以说,如果燃气轮机不能国产,那么调整发电结构就是一句空话。通过自主研发以及与国外企业合作 目前,我国已经能够完成60%~70%的燃气轮机加工制造,但我们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决心在‘十二五’期间实现重大突破。” 李野说道。
五是调峰和储能问题。 抽水蓄能是目前我国主要的调峰和储能方式。 因此,“十二五”期间,解决大规模储能问题需要大力发展抽水蓄能项目。 目前,我国除控制系统外的主要装备已实现国产化,还需进一步努力。
六是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还有很多领域尚未进入。 比如煤炭、石油、煤层气等勘探开采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这些方面还需要加大开发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