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阳能电池业的装备软肋

   2023-10-18 工业品商城34
核心提示:准入标准要求新建太阳能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占地面积小于6公顷,新建、改建、扩建投资中资本金比例最低 项目比例不低于30%。 自然保护区、水源地、居民区等环境要求较高的区域1000米范围内不得新建多晶硅企业。 业内人士认为,上述要求较为严格。 例如,按照80万吨/吨的预计投资成本计算,每期3000吨/年的产

   准入标准要求新建太阳能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占地面积小于6公顷,新建、改建、扩建投资中资本金比例最低 项目比例不低于30%。 自然保护区、水源地、居民区等环境要求较高的区域1000米范围内不得新建多晶硅企业。

  业内人士认为,上述要求较为严格。 例如,按照80万吨/吨的预计投资成本计算,每期3000吨/年的产能限制意味着公司初始投资规模为25亿元。 此外,项目投资中资本金比例最低不得低于30%,因此初期投资规模将达到30亿元以上,这已经是大多数企业难以达到的数字。 加之银行对多晶硅项目贷款收紧,依靠银行融资投资多晶硅项目的道路也被堵死。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准入标准比较高,国内很多企业达不到,面临很多困难。 他表示,除了资金限制外,技术的相对落后也是一大瓶颈。 据了解,国外企业在多晶硅提纯技术上实行技术封锁,不少企业的提纯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

  多晶硅行业投资大、产量慢,未来两年可能面临较大的价格竞争和整合压力,这就要求运营企业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可以预见,随着行业进入门槛的提高,新增多晶硅项目将大幅减少,部分原有中小多晶硅企业也将面临更加困难的经营环境。 这些可以客观上提高多晶硅的质量,显着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我国光伏产业的长远发展。

  据中投咨询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80%都是小型企业,生产规模普遍在几百吨左右。 这些企业大多在规模和能源消耗方面不符合要求。

  另一方面,光伏市场需求不会减少。 尽管德国决定继续削减光伏补贴,但业内预计整个欧洲光伏市场仍将出现一定的同比增长。

    与此同时,北美、亚洲等地区市场已经启动,市场容量正在快速增长。  2010年北美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国内企业占据20%以上的市场份额。 日本市场相对封闭,但增长迅速,国内企业也有一定机会。 例如,尚德电力是日本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外资企业。  2011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太阳能支持政策仍将延续,市场发展势头不会减弱。

  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被淘汰后,其市场份额将被大企业瓜分。 长城证券分析师周涛表示,强者恒强,弱者淘汰,行业格局可能向寡头垄断靠拢。

  事实上,从过去一段时间多晶硅企业的发展来看,大型厂商似乎正在准备瓜分市场。 一段时间以来,尚德电力、晶澳太阳能等多晶硅巨头一直在扩大产能。 到2011年中或年底,尚德电力、晶澳太阳能、天合光能、英利等公司产能将超过150万千瓦。 中国节能、国电集团、东方电气等拥有雄厚资金支持的企业也高调进军多晶硅市场。

  中投咨询首席能源分析师江谦预计,准入标准最终将导致我国形成10家左右多晶硅生产企业。 这些企业将充分发挥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

  1月8日,我国首台代表世界尖端水平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PECVD)在上海成功下线。 这被视为中国在高端新能源装备领域取得的成就。  “零的突破”。  “中国制造”的PECVD性能领先于国外同类产品,而价格则明显低于后者。 国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进程有望加速。

  创造这一突破的人是上海理想能源装备公司。 据该公司总经理钱学宇介绍,一块“1.1米×1.4米”的普通平板玻璃镀上导电层后,进入PECVD反应室,完成化学天气材料叠层结构的镀膜。成为薄膜太阳能电池10%的转化率。

据介绍,该设备采用了创新的超高频射频技术、精密真空及温控技术、快速自动传输技术以及多腔多芯片反应室系统等,大大提高了产能和产能。 产品性能优于国际一流设备,但价格远低于同等进口设备。

  据了解,从国外进口此类设备的费用为200至3亿元人民币,而我国实现自主生产后,该设备的价格将在1亿元人民币左右。 一台设备年生产能力约为15000千瓦,三台设备可组成一条年生产能力近5万千瓦的生产线。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高端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装备的研制成功,为我国新能源产业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统计数据显示,过去5年,世界太阳能电池市场年均增长40%。 业内预测,未来3至5年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2007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占全球市场份额四分之一以上。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对此深有体会:“去年正泰太阳能电池销量为10万千瓦,今年年初订单超过50万千瓦,仍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但“制造强国”还不是“制造强国”。 这在被认为是“第二代技术”的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明显。 这种类型的电池是通过在玻璃、金属或塑料等基板上沉积非常薄的光电材料制成的。 在弱光条件下仍能发电。 可用于大型光伏电站,也可制成柔性、半透明材料。 电池实现真正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

  然而,在高端非晶微晶叠层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领域,中国企业一度依赖进口生产设备。 关键生产设备PECVD完全被国外公司垄断。 目前,生产设备的制造成本约占薄膜太阳能电池发电成本的70%。 这导致光伏上网电价远高于传统电价,其产业化瓶颈十分突出。

  南存辉表示,新能源是国家重点推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光伏产业前景广阔,但关键是光伏并网发电的电价能否与传统电力持平。 掌握核心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推动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