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西北地区是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煤炭远景储量约占全国一半,风能资源约占全国陆上可开发容量的1/3,电力开发潜力巨大 。 截至目前,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电网已实现一体化,使西北地区煤电、水电、风电等能源“捆绑”并送出成为现实。 向东延伸至中部和东部电力负荷中心。 近日,国家能源局批准西北电网11750kV电网项目开展前期工作,标志着西北电网“十二五”建设全面启动。
根据规划,除已投运的西北中环灵宝背靠背工程、宝鸡至德阳直流工程、西北中西宁东山东直流工程外,西北电网还将完成宁夏— 浙江、新疆——河南、甘湘、新渝、甘赣5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及陕西至山东660kV直流输电工程和青藏联网工程。 届时,西北电网输电规模将从目前的611万千瓦增加到5581万千瓦,是目前对外输电规模的9.1倍。 其中,特高压直流工程输电容量将达到4250万千瓦,占总输电规模的76.2%。
根据国家电网规划,到2015年,我国将建成华北、华东、华中(“三华”)特高压电网,形成“三纵三横一环网”, 建设11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其中,“三纵三横一环网”是指从西盟、蒙西、张北、陕北能源基地通过3条垂直特高压交流通道向“三化”输送电力,北 煤电、西南水电通过3条水平特高压交流通道向华北、华中及长三角特高压环网输送电力。 到2020年,山西、陕北地区煤电采用特高压交流外送,蒙西、锡盟、宁东等地区火电采用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外送,煤电采用特高压交流外送。 新疆和蒙古东部地区的电力将通过特高压直流输往三化。 “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强现代能源工业和综合交通建设 系统。” 对此,国家能源局提出建设现代能源储运体系,加强“三西”地区及蒙古东部、新疆东部对外运输走廊建设,提高北运煤炭能力 煤炭从西到东。 继续推进“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建设特高压、超高压输电线路。
2月15日,本报记者从国家发改委综合交通研究所获悉,《“十二五”能源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研究报告》受国家发改委委托,国家发改委联合起草。 发改委综合交通研究院、国网能源研究院。 正在修订中。 据了解,除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外,电力传输也被纳入能源运输范畴。 就目前情况来看,铁道部规划铁路,交通部门规划公路、水路,电力部门规划电网布局。 研究报告建议,对煤电产运销问题统筹管理,矿路港电一体化统筹管理。
目前,我国主要煤炭出口地区“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运输能力已接近饱和。 对此,变煤改送电无疑是产煤区转型的重要思路之一。 “千伏特高压交流线路接入华中电网近两年来,水火相辅相成,极大缓解了华中地区旱季电力紧张的局面, 也极大缓解了公路、铁路运力紧张的压力。” 山西省副省长李小鹏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此外,为了可靠地输送新疆哈密、甘肃酒泉等风电基地不稳定的电能,必须与煤电、水电“捆绑”出口。 这也需要发展坚强的智能电网,其中特高压电网无疑将发挥关键作用。
1月5日,湖北电网最大负荷缺口达292万千瓦,国家电网通过特高压向湖北输送电力9.85亿千瓦时,有效弥补湖北供电缺口; 1月8日,四川电力供应缺口150万千瓦,华中电网动员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四省通过特高压驰援四川2400万千瓦时,保障四川省电力供应。 四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事实证明,特高压对优化能源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的一次能源主要是煤炭,电力供应结构中煤电占最大比例。在各个经济发达地区的电网中,也需要充足的本地电力供应。只要不满足上述条件 根本改变,煤炭运输现象将长期存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正近日撰文指出,“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 相应的严重后果、各种制约因素以及清洁能源的发展趋势。因此,大力发展长距离输电技术来缓解矛盾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