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在《机器能思考吗?》中写道 ”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一个人在不与对方接触的情况下,以特殊的方式与对方进行一系列的问答。如果他长时间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就可以判断是否 对方是人还是计算机,那么计算机就可以认为具有与人相同的智能,即计算机具有智能,其本质是让人类来测试机器是否具有智能。 “人机大战”作为人工智能的“试金石”,在人工智能发展史上一幕幕上演。
1985年,时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在德国汉堡举行了一场人机轮盘大战。 5个小时之内,他以32:0的满分击败了计算机公司提供的所有硬件和国际象棋软件程序。 然而,11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1996年,“棋王”首次输给“深蓝”; 1997年,升级版“战蓝”在决定胜负的第六轮比赛中失利。 仅用了22步就迫使卡斯帕罗夫投降——“棋王”职业生涯中最快的失败。 这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当时看来,人工智能辅以网络技术、海量计算和数据库海量存储技术,距离能够像人脑一样思考的前景或许并不遥远。 然而,“斩蓝”依靠暴力计算,每秒计算 2 亿步棋,并瞬间探索包含数百万条棋记录的数据库。 当然,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识别和判断、对模糊概念的分析、对联想和幽默的理解仍然束手无策。
不甘寂寞的人工智能专家和研究人员还上演了其他类型的“人机大战”,比如机器人足球比赛。 足球是人类最喜爱的运动之一,机器人足球因其在动态不确定环境下的多智能体协作、实时推理-规划-决策、机器学习和策略获取等特点而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 等当前人工智能热点问题,涉及计算机、自动控制、传感与感知融合、无线通信、精密机械、仿生材料等多个学科的前沿研究和综合融合。 自1997年起,每年举办机器人足球世界杯(RoboCup),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数百支球队参加。 它是目前最大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研究盛会。 RoboCup还设定了一个崇高而激动人心的目标,一个全世界每个人都可以分享的梦想——到2050年建立一支完全自主的人形机器人足球队,与人类足球世界杯冠军队竞争并获胜。
正是人类独特的智慧,使人类能够发现自然规律,发明工具,成为万物之灵。
目前,人类对智能的本质了解不多,但人类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智能的奥秘:在许多神话传说中,都有能工巧匠赋予人造物体智慧和思想的故事。 哲学家(早至亚里士多德)就试图用机械化的控制符号来描述人类思维的过程。 到了20世纪,数学家们从递归函数论、集合论、数理逻辑、lambda演算、图灵机等不同方面研究人类逻辑思维的形式化。 这些数学研究为人类创造能够计算的机器奠定了理论基础。 电子计算机出现后,“实现人类水平智能”的梦想激发了全世界的想象力,科学家们开始认真讨论建造人工大脑的可能性。
在1956年著名的达特茅斯会议上,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学习的每个方面或智能的任何其他属性都应该以如此精确的方式描述,以至于可以由机器模拟”,并开始正式将人工智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越来越多,人工智能的研究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最早,人们通过模拟人类思维过程来实现人工智能,即 称为人工智能。 《象征学派》。 第一代人工智能以专家系统和自动逻辑推理为核心,擅长构建大规模规则库,让计算机自动完成推理。 但很快第一代人工智能就遇到了瓶颈:静态的规则库显然无法解决现实中动态复杂的问题。 于是,人们开始思考机器如何能够自我学习。 这就是第二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 主要思想是在结构上模仿人脑,被称为“联结学派”,包括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进化算法、人工生命等,它们赋予机器一定的学习和组织信息的能力。 近年来兴起的“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人类的智力与人体密切相关,我们能做和思考的范围已经深深地受到我们特定的身体和环境的限制。 例如,我们人类实际的决策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而更多地取决于情绪、情况甚至身体状态。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一门涉及计算机、心理学、系统论、博弈论、哲学等领域的交叉学科。 如今,曾经只属于科幻小说作家和古怪的计算机天才的人工智能已经逐渐进入主流。 它不仅引起了NASA以及IBM、Google等一大批硅谷公司的高度关注,也成为了新兴企业关注的焦点。 亲爱的,涵盖了从新一代搜索引擎、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机器,到能自由移动的机器人等等,人工智能的日益普及让公众关注的焦点又回到了一个老问题——这个在哪里 技术领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