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太快,商业机会太多

   2023-10-20 工业品商城30
核心提示:李平表示,对于互联网来说,第一步花了20多年,现在已经基本解决了人们上网的问题。 互联网、手机等双向互动媒体实现了人们的互联和沟通; 第二步是工业信息化,方便机器之间的通信; 第三步是人与机器的大互联。 这就是我们想象中的物联网。“我认为分步实施对于物联网的发展是有意义的。我的理解是,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

   李平表示,对于互联网来说,第一步花了20多年,现在已经基本解决了人们上网的问题。 互联网、手机等双向互动媒体实现了人们的互联和沟通; 第二步是工业信息化,方便机器之间的通信; 第三步是人与机器的大互联。 这就是我们想象中的物联网。“我认为分步实施对于物联网的发展是有意义的。我的理解是,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物联网未来的经济效益,都要优先发展工业信息化。” 但目前的现实是,民用网络发展比较快,但工业信息化发展相对欠缺,国家在十六大、十七大上都提到了发展工业信息化,但具体落实情况却不是很理想。 如果工业信息化没做好,现在提物联网就没有意义了。”

  工业信息化是以工业控制自动化为基础的。 产品国产化首先需要我国有一定的工控信息化水平。  “我们国家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过去我们国家70%到80%的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我们的高铁、火箭、核电等设备都是采用国外品牌,现在我们一直在讲 关于高铁国产化,以及我们国家的建设,高铁花了几百亿美元购买国外的技术,但是我们企业生产的是什么呢? 与信息化相关的信号控制系统、列控系统等技术含量高的采用国外品牌。我国工业信息化已经开展,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很少。主要是因为工业控制领域 以国外大企业为主,国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李平说道。

  在这样的前提下,国有品牌企业即使技术产品比国外好,也很难得到认可。 此外,成熟的技术需要长时间的应用才能稳定,而且由于工控应用推广难度较大,也缺乏产品稳定性体验和测试的机会。“虽然国家现在规定一个项目中国产化产品的比例,比如70%,但这些比例往往是低附加值产品,剩下的30%都是与工业信息化、高新技术产品密切相关的内容, 通讯、控制相关设备均采购自国外品牌,如今用户首先对国产品牌持怀疑态度,因此国产品牌产品很难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

  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企业的技术含量、制造工艺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但很多人仍然保持着一种思维惯性,对国产品牌敬而远之。 但客户对国内企业的认可是否跟得上企业的成长,还存在一个问号。 企业只能寻找进行实验的项目,比如一些对价格敏感的小规模项目。 企业发展缓慢也影响了工业信息化的进程。

   当然,国内企业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确定了首批3个智能化改造试点变电站,金谷园变电站成为唯一110kV电压等级变电站改造项目。 东土科技发挥其在分布式冗余协议技术和精密时钟同步技术方面的优势,本项目采用了东土科技的产品。 根据“十二五”规划,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将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工控产品的国产化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除了技术之外,材料和工艺也是明显的瓶颈。 李平以核电站为例。 从控制系统到连接器和预埋件都必须进口,因为这些设备或部件需要抗磁和辐射的材料,并且必须确保长期运行时不会出现问题。 我国很多产品一开始运行良好,但使用几年后可能会出现问题。 这种差距也导致中国品牌在工业信息化进程中的发展需要较长的时间。

  事实上,材料和制造工艺问题是我国工业生产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 如今,面对物联网行业的大趋势和工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材料和制造工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点。 该领域产品本地化的过程。 那么,这个问题能解决吗? 李平说:“我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发展起来,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太快了,商机太多了,很多人有太多的机会去做生意。” 钱是没有的,企业没有必要保持沉默。赚钱靠的是质量和信誉。所以,很多产品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等到我们的经济充分发展起来,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而且没有人们能想到的轻松赚钱的机会。没有了。到时候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商机,企业就会注重质量和信誉。现在的环境很浮躁,每个人都想 一夜暴富,这种情况下就很难追求高品质了。”

  不过,李平仍然乐观地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企业的优势将会显现出来。 只要有技术含量、有市场存在,国产品牌一开始只会在本土市场,然后慢慢完善产品和技术,赢得市场。

  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步,工业信息化面临着另一个困惑:创新人才的稀缺。 它的人才问题与其他一些传统IT企业的人才需求有些不同。  “做出来的产品很多是社会上没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智力水平和综合能力,以及他对新技术的敏感度,不关心这些。我们过去是怎么做的?” 因为只有对新技术特别敏感,有足够的综合能力,跨行业创新才有意义。” 李平说:“我们做的是通信和工控的结合,我相信国内肯定不缺这样的人才,但这样的人在不同行业的顶尖公司工作,不会来中小企业—— 像我们这样规模的企业,愿意来的人无法引领这个行业。这样招人非常困难,困难。”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