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浙江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不断加快,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杭嘉湖、萧邵、金曲里等地区电网负荷偏紧,电力安全压力加大。
为让更多客户用上可靠优质电力,浙江省电力公司转变电网发展模式,加大电网投资力度,着力解决特高压“两端无力”问题 力争未来五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电网。 是中国领先的省级电网。 “十二五”期间,浙江电网累计投资约1300亿元,规划新建500kV变电站15座,容量3275万千伏安,220kV变电站138座,容量4611万千伏安。 变电站531座,容量6541万千伏安。
浙江公司将对接浙江省城乡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集中管廊,优化布局,加强配送网络集约化建设。 强化配电网互联互通能力,深入推进“生命线”工程。 进一步完善500kV骨干网,着力解决电网“东强西弱”、互供备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浙江特高压电网将从无到有形成骨干电网。 计划新增特高压交流站3座、直流站2座,新增变电容量(换流站)3300万千伏安,线路1828公里。 ,实现“三交两直”配电格局,基本形成以特高压站为核心的500kV区域电网。
到2015年,浙江将形成特高压“三交两直”布局和纵贯南北的“T”字形通信骨干网络,形成浙北“口”字形双环网络、“ 浙南、浙西“太阳”型双环网、浙南东部“眼”型双环网,实现了水、热、电互支撑、电力互备份的坚强主网结构。 交直流、东西互供、南北互联。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浙江公司将全面建设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通信等方面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实现更大优化 广泛配置能源电力资源,大幅提高发电、输电和用电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
浙江电网新建变电站全部按照智能变电站标准建设。 到“十二五”末,浙江省智能变电站规模将达到665座,其中18500kV智能变电站145座220kV智能变电站、110座502kV智能变电站。 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体系全面建成,监测范围覆盖全省所有智能变电站以及500kV线路50%、220kV线路30%、部分110kV线路及海底 电缆。
“十二五”期间,配电自动化系统将在杭州、宁波城区深度应用,在杭州、宁波核心区域开展配电自动化系统和配网调节综合系统建设。 全省其他地级市和10个发达县。 。 在杭州、宁波、温州开展分布式电源接入、微电网和储能技术研究试点应用。
到2015年,浙江省将建成200个电动汽车充放电站和1500个广泛分布的充电桩,使电动汽车广泛替代汽柴油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建成省级、11个地市级、35个县级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撑系统,实现省、地、县三级调度计划的统一协调。 建设杭州、宁波两个省级和两个副省级城市备用调度控制中心。
为统筹城乡发展,浙江省委、省政府计划培育200个中心镇。 “十二五”期间,浙江力争将这些中心镇建设成为县域人口集中的新主体、产业集聚、功能整合的新高地。 中心镇作为要素集聚的新平台、新载体,发展改革面临新的历史机遇。
为确保浙江农村地区能够像大城市一样享受稳定可靠的供电,浙江公司决定协调公司和县供电企业的投资能力。 “十二五”期间,每年向县城和中心镇电网拨款100亿元以上。 建设改造,高标准、超前建设,有效增强县城和中心城镇电网供电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为中心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
浙江公司提出,中心城镇电网建设要从以往“摊饼”式农网改造转向适度集约型农网建设,通过“集约型农电”引导和推动城镇化布局 网格”。 在中心城镇电网建设中,浙江公司积极践行“集约型农网”发展思路,深入分析研究各供电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把握发展方向 针对不同需求提出差异化供电方案,完善重点领域。 落实电网建设标准,实现电网集约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