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是最后的民族产业”。 有业内人士对节能产业进行了评价。 节约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 各国经济实力的竞争将越来越表现为能源的竞争。 然而,能源竞争不仅仅是所有权方面的竞争,更多的是能源利用效率的竞争。
“在中国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0%至45%的减排目标中,与可再生能源、CCS或核能相比,节能贡献将超过一半。为实现减排目标,中国 “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发展节能减排。”马重芳说。
我国当前的能源形势仍然是能源消费总量巨大、能源结构相对单一(以煤炭为主)、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10%左右的差距)。
“大规模发展节能产业带来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将非常显着。” 马重芳说道。 首先,减少一吨煤炭的使用,将减少两吨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 节能产业将大规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效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 同时,大力发展节能产业,促进就业成效显着。 2008年,我国节能产业创造就业岗位450万人。 到“十二五”末,这一数字预计将增至800万以上,其规模和增长速度都非常迅速。
“同时,节能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制造业大国,我们常常忽视中国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我认为中国目前在研发方面的优势甚至超过了制造业,因为中国有 拥有众多优秀的工程师、科学家和一大批技术工人。” 马重方告诉记者,“在节能产业上,我国要充分发挥研发优势,优先发展先进节能装备制造,为制造业提供先进设计和先进产品。 破解传统制造业瓶颈的同时,带动节能服务业快速发展,将极大推动我国国民经济转型。”
马重芳将“节能产业”定义为开发、生产和服务节能产品的企业集合,主要包括节能技术与装备、节能产品和节能服务三个方面。
“在可预见的未来,节能产业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潜力巨大。节能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 马重芳说道。
2004年美国节能市场总投资达到3000亿美元。 美国能源效率经济委员会(ACEEE)2008年5月发布的报告预测,到2030年,美国每年的节能市场将达到7000亿美元; 2008年~2030年,22年间增长10倍,达到7万亿美元规模。
国际能源机构2009年发布的《2009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指出,人类减少碳排放有四种途径:一是节约能源,二是利用可再生能源,三是碳捕获和封存。 (CCS),第四是利用核能。 其中,节能是最重要的技术路径。
这份报告对未来20年国际能源投资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未来20年,全球节能产业投资预计将达到7.6万亿美元,可再生能源投资规模 将达到3.192万亿美元。 核能领域投资将达到6160亿美元,CCS领域投资需求将达到7020亿美元。 显而易见,未来20年,全球节能投资规模将是可再生能源的2.4倍、核能的12.3倍、CCS的10.8倍。 节能市场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增长机会。
“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假设中国占全球市场的40%左右,未来20年中国节能市场规模将达到20万亿元。” 马重芳告诉记者。
他还指出,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数字相对保守。 据中国国家发改委200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节能产业产值达到2700亿元。按照每年15%的增速计算,到2020年,中国节能市场 产值将达到20万亿元规模。 行业前景乐观。 以节能服务业为例,2009年,我国节能服务业总产值突破580亿元,节能服务企业502家,从业人员13万人,节能综合投资36家。 亿元。 2010年,我国节能服务业产值继续上升,达到830亿元以上。
“目前我国一次能源转换节能潜力为25%,终端消费节能潜力为26%,一次能源消费平均节能潜力达到26%。这背后是一个节能投资市场 超过10万亿元,对于国内投资市场来说,专业化节能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马重芳说道。
马重芳认为,首先,我国节能产业规模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2008年,我国节能产业产值达到2700亿元,而美国早在2004年对节能市场的投资就已超过3000亿美元,可见我国节能市场空间巨大 为发展。
此外,中国在一些核心技术上并不具备优势。 马重芳表示,在一些技术领域,中国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比如建筑节能中的热泵技术、超超临界和出口的高铁技术等。 但在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上我们还存在差距。 有些技术“看起来很漂亮”。 例如,我国目前的热泵技术已经规模化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热泵机组中的压缩机大部分仍采用国外技术和产品。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而必须从根本上提高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 马重芳表示,“核心技术的缺乏一直是制约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
近日,马重芳所在的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建中的指导下,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产业发展战略》提出了十大节能技术,这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将成为推动我国节能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力工具。
“十大节能技术”包括余热利用、撬装式可燃气体液化设备、高性能压缩机、储能技术、分布式能源技术和区域热电联产等广泛应用的关键技术。
“这些关键技术的研发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持和国家科技投入的大力支持。” 马重方告诉记者,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产业投资将达到3.4万亿元。 一旦实现技术突破,发展空间将巨大,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进步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做出无限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