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是现代制造业的起点,是先进制造技术的载体,是装备工业的基本生产手段。 机床工具的落后一度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不断深入,航空航天、汽车、造船、电子、兵器等高端制造业对机床的需求,特别是高端数控机床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机床生产取得长足进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床生产国。 数控化率不断提高,2009年底已达到53.2%。尽管如此,我们与发达国家80%至90%的数控化率还有很大差距。 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邀行业研究员罗百辉指出,数控机床的研发是重中之重。 机床的柔性、加工精度和效率要大幅度提高,这将推动我们制造加工水平发生根本性变化。
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表示,数控机床是一个生产环节极其复杂的行业。 国产机床的技术瓶颈很难归结于单一的具体环节。 一般来说,数控机床由数字控制系统和机床组成。 中国在这两方面都存在差距。 一方面,高性能数控系统是决定整台机床性能和成本的关键因素。 今年南京博览会上展出的国产高端数控机床均采用西门子、发那科等国外公司的数控系统。 国产数控系统在高速、高精度、五轴加工、智能化功能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这是由于国产数控系统在架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现场总线)、高速高精度控制算法、伺服驱动等方面的综合差距造成的。 另一方面,电主轴、双摆头、转台、纳米精密光栅等功能部件以及整机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也是我国高端机床制造的关键制约因素。 我国数控机床整体技术的提升,最终离不开先进功能部件产业的支撑。
上述差距源于质量管理差、技术积累不足、研发投入低等多方面原因,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 尽管如此,曲先明的预期依然乐观。 他认为,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是推动技术进步的积极因素。 可以预计,到2020年,制造业各领域所需的高端数控机床将大量实现国产化。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高端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重大科技专项的发展要求,到2020年,航空航天 、造船、汽车、发电设备制造所需的高端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约80%应以中国为主。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实现这一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阶段。 对于机床工具行业来说,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充满机遇。 许多企业都在开拓新的领地,争相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抢占先机。 中国国际金属加工技术与装备展览会(IMPE2011,简称“振威金属加工展”)虽然于今年8月举办,但已展现出不甘落后的竞争状态。
据悉,云集了大连机床、哈挺、百超精密、宝鸡机床、斗山机床、桂林机床、北京机电学院、青海等国内外行业知名企业。 一机、长沙机床、天津锻压、天津一机、洛盛、富路、哈斯、现代起亚、日本山善、侨福、协宏、东泰、巨业精机、牧野精机、阿奇夏米尔、DMG、马扎克、 大驰、三菱、肯纳、海德汉等将齐聚天津滨海新区。
我们从展会主办方获悉,本届展会参展商总数将达到800家,同比增长21%; 设标准展位1800个,展览面积5万平方米。 展会招展工作不到一个月,黄金地段已被往年展商预订一空。 展商国际化率达到40%。 欧盟商会、美国机械制造技术协会、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西班牙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等国际组织均表示对展会招商和参展工作的大力支持。
参展商对往届展会给予了高度评价。 大连机床是国内机床行业八强之一。 其副总经理宋恒满认为:“滨海新区是北方最具活力的地区,我们不能放弃。大连机床将带来更多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精度装备在IMPE上亮相。”
宝鸡众诚机床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庆顺在去年展会上表示:“我们成功研发的FV-6高速加工中心,主轴转速达到每分钟300万次,完全可以替代 在国内同类进口产品中处于领先水平。 这也间接反映出国内数控技术正在迅速发展。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曲先明表示,“与十年前相比,我国数控机床水平已经提高了很多,国内市场份额明显增加,沉阳机床等一批大企业 大连机床成功崛起。”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 比如,从产品上看,五轴机床是近年来国产重型机床的标志性成果; 3.6万吨立式挤压机国产化成功,带动了我国大直径、厚壁机的发展。 管材的大量生产直接迫使日本同类产品的价格大幅下降。
但与世界先进数控系统相比,我国在高速、高精度、五轴加工、智能化功能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 例如,去年8月振威金属加工展上展出的国产高端数控机床大部分采用进口数控系统。 因此,振威金属加工展为连接国内企业与世界先进产品和技术做出了很多努力。 哈挺区域经理何正丽认为这非常有利:“作为一家拥有120年历史的美国老牌机床公司,我们开发的先进数控技术产品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通过IMPE,我们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与环渤海经济圈的企业建立了很多联系。”
今年8月举办的振威金属加工展也将展示更多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机床技术亮点。 国内自主研发的柔性生产线以及通过技术创新、加工工艺创新、结构材料创新等实现的绿色制造低碳技术和产品将成为本届展会的最大特色和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