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机及周边设备行业。 以整机带动配套设备、引进带动自主开发为主路径,全力推进惠普、宏碁、富士康、广达、英业达、华硕等计算机制造龙头企业整机项目实施, 继续引进其他知名品牌电脑制造公司。 ,逐步建立面向品牌商、整车厂、零部件企业的“5·6700”笔记本电脑垂直一体化支撑体系,从而通过支撑体系的完善逐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脑品牌。 力争到2015年形成年产1亿台笔记本电脑、100万台服务器、4000万台打印机的生产能力,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初步建成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2、集成电路产业。 提高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和制造能力,重点推进钰德8英寸生产线和中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6英寸芯片生产线投产,积极规划新建8英寸和12英寸芯片生产线。 英寸芯片生产线项目。 加强与全球知名IC企业的联系和联系,引进和发展IC封装测试,完善与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相匹配的IC设计体系,形成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力争到2015年建成国内重要的数模共存、军民两用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生产技术可达到当前国际主流水平。
3、通信、物联网行业。 加强与世界知名品牌手机公司的对接和联系,引进外资在重庆开发路由交换、语音视频等通信设备产品。 加大宽带无线通信网络终端、中继设备、接收设备等新一代通信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力度,推动地方骨干企业积极开发手机等通信终端产品及收音机等配套产品 频率芯片。 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重庆市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力发展与物联网产业链密切相关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运营服务四大核心领域,依托 中国移动在重庆设立农村网络中心和M2M(机器通信)全网运营支撑中心,将打造中国物联网基地。 力争到2015年形成年产80至1亿部手机、1000万台路由器、1000万台交换机的生产能力,建成西部地区最大的手机等通信产品制造基地;
4、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数字仪器仪表等应用电子行业。 充分发挥重庆汽车产业优势,大力支持全市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加快汽车电子自主创新步伐,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 同时,积极引进国际知名汽车电子企业集聚重庆,开发汽车电子产品。 提高汽车电子产品本土配套能力,从而做大做强汽车电子。 全力支持全市重点医疗电子企业加快超声聚焦刀、智能胶囊胃肠内窥镜系统、LED手术无影灯、血液净化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业化。 通过树立品牌、抢占领域制高点,不断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将重庆建设成为国家级医疗电子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重庆作为传统仪器仪表生产基地的优势,积极支持现有企业进入数字化领域,不断加大智能仪器仪表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从而将重庆建设成为国家数字化重要的研发和生产中心 仪器。 根据。
5、智能家电及数字视听产业。 采取引进整机带动零部件及配套产品的发展模式,支持和鼓励国内知名家电企业在重庆加快发展步伐,研发生产平板电视、数码相机、 数字机顶盒等,并发展家用空调、商用中央空调的生产规模,结合新农村建设、家电下乡等政策,将开发生产低成本电视机、洗衣机 机、冰箱等产品,将重庆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智能家电、数字视听等产品的消费电子产业基地。 力争到2015年形成平板电视1000万台、数码相机2000万台的生产能力。
6、LED及光伏产业。 全力支持地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LED芯片制造和封装产业,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多晶硅、单晶硅、硅棒和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新能源项目。 同时,以应用为导向,以市场换投资,积极引导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推动LED照明等应用领域发展,力争形成较为完善的上、中游产业链。 到2015年,培育完整的新兴LED和光伏产业链,建成国内重要的LED和光伏产业基地。
7、电子设备行业。 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大力发展上下料机、自动贴片机、印刷机、焊接机、光学测试机、MOCVD设备、SMT生产线及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相关设备, 等,形成完整的电子装备产业链,全面提升重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建设国家级电子装备产业园。 2015年力争引进或培育1-2家国内领先的电子装备制造企业。
8、新型显示产业。 重点引进全球知名企业落户重庆发展液晶面板、触控面板、OLED面板等新型显示产业,支持设立玻璃、面板、彩膜、偏光片、背光源、模组等关键材料和装备制造 和液晶。 一体化、完整的产业链。 力争到2015年培育形成1-2家百亿级骨干企业,形成年产3000万台显示设备、5000万片液晶模组的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