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22次海洋科考队在第二航段首次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3500米无人缆式潜水器(ROV)开展2000米水深海底调查作业,圆满完成了 南大西洋多金属调查。 新硫化物区勘探工作成功采集了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和生物样本,并同步拍摄了整个作业过程的高清海底照片和视频图像。 此次ROV系统的使用,标志着我国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装备和技术水平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将引领我国海洋科学研究进入“机器人时代”。
此次下潜由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院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海洋调查装备技术管理中心联合组成的作业团队完成。 为准确、高效地完成本次勘察任务,本次航次首席科学家陶春辉、船长曹业政以及无人缆控潜水器队专家崔云禄、吴超、顾志敏等人充分准备、讨论 多次并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计划。
据悉,作业区域为南大西洋海脊14度洋中脊的新多金属硫化物区域。 在船舶动力定位和水下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的配合下,无人缆控潜水器下潜70分钟,准确到达2000米深度的海底作业区。 通过同步视频观测,成功探测到南大西洋新的多金属硫化物区域,验证了此前初步推断,该区域为多金属硫化物高度富集区域。 经过两次精确确定的下潜,无人缆控潜水器成功采集了多金属硫化物、岩石、生物和水体样本,并获得了400多张高清海底照片和整个作业的视频数据。
据悉,无人缆控潜水器系统是中国海洋协会委托建造的大型深海作业系统。 它由甲板控制室、绞车和主缆提升系统、中继器、脐带缆和潜水器本体组成。 其最大作业深度为3500米。 具有自动定向、高度和深度导航功能。 可用于3500米以下海底的科学考察。 是精密调查海底热液活动和多金属硫化物的必备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