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攻克了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装备制造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 智能电网是新一轮电力变革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技术。 它将成为动力传动技术的国际制高点,代表世界领先技术。 最先进的装备技术和制造能力。”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介绍。
目前,智能电网建设所需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智能电网试点和研究工作正在通过积极实践推动这些技术的成熟和商业化,从而推动智能电网的规模化发展。
业内专家在采访中表示,智能电网对于装备制造来说是一次“换血”。 目前,在智能化方面,我国一次电力设备不存在技术瓶颈,可以通过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升级来实现。 国家电网公司此前投产的7座智能变电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实现智能化后,开关柜不仅具有输出其原有状态信号的功能,还可以接收跳闸命令等信号,这意味着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自诊断功能。 变压器、互感器等产品也将配备智能自诊断功能。
专家表示,在一次设备方面,虽然国内企业在制造技术、市场份额等方面与国外企业还有一定差距,但在智能化发展方面,国内外企业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同时,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提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在未来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一次、二次设备将加快融合步伐,不再独立。
具体来说,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深入,二次设备的部分功能将转移到一次设备,并集成为更加集成的智能单元,这将推动二次设备的各项设计技术。 ,使其在技术上实现全面突破,变得更加“信息化、互动化”。 相应技术的改进将增强设备的保护功能。 同时,交互性和关联性也会更强,体现在智能单元与相关设备之间的交互、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之间的交互、设备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上。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未来一次设备将包含一些二次设备的智能化单元,这将打破现有装备制造企业的市场格局。 同时,这也将是整个二次设备领域的一次发展。
行业分析人士此前预测,2009年至2020年我国智能电网投资将达到4.3万亿元,年均3583亿元,其中智能化投资占比约11.1%,年均398亿元。“十二五”期间,二次设备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5%。 就智能电网投资而言,对于行业企业来说,2011年行业仍将保持高度景气。
根据国家电网规划,未来将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电网,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 通过发展特高压电网,将形成“三级”电网。 是以“中国”电网为核心,西北、东北电网为主要输电端,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
“十二五”期间,特高压建设将进一步加强。 未来五年,国家电网计划投资5000亿元,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4万公里,变压器(变流器)容量4.3亿千伏安。 到2015年,建成“三纵三横”特高压交流骨干网。 11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形成了“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大规模能源配置格局。
据测算,如果特高压交易所完成“三横三纵一环网”建设,乐观估计投资将达到2989亿元。 如果考虑项目延期的影响,预计约为2092亿元。 预计特高压直流换流站投资1014亿元,其中换流变压器、换流阀和直流保护系统占65%; 特高压交流变电站投资1225亿元,主要是变压器、电抗器和GIS开关,占比分别为18%、16%和24%。
随着该产品技术水平的成熟,未来市场对柔性输电产品的需求将超过电网目前的规划。 柔性直流输电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技术优势的风电场并网解决方案,也是海上风电并网的必由之路。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专家预测,未来五年我国市场容量将达到400亿元; 到2015年,保守估计全球柔性直流输电项目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