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来,变压器行业产能过剩对行业的影响颇具代表性。 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统计,国内500kV、220kV、110及以下变压器总产能约为30亿千伏安,而目前年市场需求量不超过13亿千伏安。 产能过剩导致市场需求增加一倍多,导致市场无序竞争加剧。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变压器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约为20%,而两三年前约为8%。 如今,500kV以下产品的平均利润率仅为2%至3%,不少企业已进入负利率时代。 在招标市场上,国内电力行业大多采用最低价招标方式,这也导致设备制造商之间出现降价竞争。 一些变压器产品的最终售价仅为原材料成本的80%。
不仅是变压器行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近日提供的一份报告称,电缆行业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问题也很突出,尤其是各地交联产能严重过剩的实际情况。 电缆生产。 大规模引进立式塔式生产线,造成了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产能闲置等问题。 同时,超高压电缆、特种用途电缆等高端产品产能不足,导致绝大多数产品或原材料依赖进口。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美国提出了智能电网的概念,以达到刺激经济、电网智能管理、实现电网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高效性的目标。 国家电网公司也启动了投资4万亿元的智能电网建设计划。 幅员辽阔、电力资源与负荷中心距离较远,决定了我国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为骨干网的坚强智能电网。 因此,产品市场需求将集中在特高压、直流、智能化方面。
2010年,电器行业整体市场需求大幅萎缩。 以输变电产品最大需求方国家电网公司为例,2010年1月至12月,对220kV及以上工程产品进行了1-6批集中招标。 其中变压器招标总量为15008.4万千伏安,电抗器(油浸式)招标总量为354万千伏安。 变压器招标容量和数量较2009年分别下降25.27%和48.30%; 导体招标总量为39.11万吨。 与2009年同期相比,导体招标量和招标金额分别下降27.44%和17.80%。由于市场需求萎缩,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市场 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十二五”期间,电力设备工业将保持稳定增长。 随着增速下滑,后续500kV及以下变压器产品投资热潮和过剩问题凸显的导体产品过度开发如果不及时遏制,将会出现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风险隐患。
在市场需求下降的同时,原材料价格飙升,行业利润率大幅下降,电力设备行业企业经营风险急剧上升。 以变压器产品为例,2010年中期以来,主要原材料铜的价格大幅上涨。 2010年中期,上海期货铜价为45000元/吨。 2010年底已涨至7.5万元/吨,涨幅超过60%。 2011年初,伦敦期货铜价已突破1万美元,并有进一步上涨的趋势。
同时,与2009年相比,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大部分输变电产品招标价格下降约30%至50%。 剔除较去年同期小幅下降的硅钢片、变压器油价格以及各厂家的技术。 由于计划和材料采购价格存在差异,在招标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抢订单,往往报出低于成本的价格,导致行业利润率大幅下降。 这种恶性竞争将使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低价竞争甚至假冒行为更加严重。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实行准入门槛制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组。 解决低端产能过剩问题,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进一步规范电力设备建设项目审批,避免盲目扩张产能; 正确落实抑制产能和重复建设的政策导向,研究建立我国产能过剩的定性界定、定量分析的科学评价体系、企业产能指标的科学年度统计,及时掌握和正确引导行业生产增长 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的出现; 对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信贷政策给予更大优惠,加大对外商投资项目(包括独资、合资、合作项目)的监管力度。 出台鼓励国内企业兼并重组的优惠政策,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导向,大力推动电气电气行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实现产品 通过技术创新调整结构,实现企业集团化发展和成套供给。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大品牌少、没有话语权,中国制造更容易受到能源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工业增速与发达国家始终存在较大差距。 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的冲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迎头赶上的机遇。 这也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国际竞争优势的良好机遇。 机会。
近年来,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等影响,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利润率大幅下降,加剧了企业经营风险。 这不利于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投入,也不利于行业发展。 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不利于树立国际品牌,也不利于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业延续在特高压交流输电、核电等领域的弱领先地位。
“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是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要政策。 由于过度竞争的环境下无法实现资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政府应对行业产能过剩情况进行科学评估,采取有效措施抑制200kV以下变压器、750kV以下电线等产品的过度投资。 千伏级,推动行业企业向速度和规模的追求转向提高核心技术和产品质量,大力推动智能电网设备发展,推动电力设备向高端制造发展。 抓住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历史机遇,实现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政府要出台更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加大基础研究和科技研发投入,从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扶持优势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 产业集中,发挥优势。 企业带动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