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改革:让企业“进来”,未来工程师“走出去”

   2023-10-30 工业品商城44
核心提示:由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的颁布,2011年被视为 值此“教改元年”,推动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自然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国教育部在这一领域的最新举措是于2月16日与西门子(中国)正式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西门子致力于将其行

   由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的颁布,2011年被视为 值此“教改元年”,推动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自然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国教育部在这一领域的最新举措是于2月16日与西门子(中国)正式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西门子致力于将其行业最新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并致力于将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广到中国。 中国校园独有的工程师培养机制、员工培训体系、认证体系和企业文化。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司司长吴爱华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产学合作的核心是将企业的场景知识和学校的学科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  ' 培训班。 合作将重点围绕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将企业的最新技术引入学校,同时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来校讲学、讲学,对学校的课程进行改造; 二是通过企业培训师资,将新技术传播到校园; 三是让学生参与企业实践; 三是通过企业组织的各类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最新的行业知识,还能通过竞赛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了解企业文化。毕业时,他们已经对公司有所了解,能够轻松适应工作岗位。” 吴爱华表示,“我们将大力推进与企业的合作,特别是在工程教育领域。”

  这意味着,中国工程教育改革在允许企业“进来”的同时,也将更加注重学生“走出去”。  2009年,我国90%的本科院校开设了工科专业,工科本科生和研究生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30.4%。 然而重论文、轻设计、缺乏实践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程教育的严重“弊端”。  2005年,麦肯锡发表引起轩然大波的《应对中国新兴人才短缺》报告,指出了人才过剩中的短缺悖论。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主要是参观企业、进行短期实习。 中国当前的工程教育改革使企业能够与大学联合培养人才。 根据教育部2010年6月23日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企业要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实施培养过程。 全国61所试点院校进入第一批计划,设立280多个专业点,从工科生中选拔真正的“工科生”。 国家多部委还将联合在企业择优设立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让学生到企业学习一年,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未来10年,我国10%的工科本科生,每年约10万名学生,以及中国50%的工科研究生,每年约6万名学生,将成为该计划的培养对象。

  显然,培养中国“优秀工程师”的能力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中国工程院2010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越来越多的重大工程项目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工程规模大为中国工程科技人员成长提供了黄金机遇。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处处长刘培军仍然向第一财经周刊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也是教育改革的基础。 中国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典范。  ”

  他认为,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工程教育强调与企业的融合,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非常有帮助。 中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校为基础的。 这种教育体系也有其优点。 例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企业对生产线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 我国的教学模式可以为此重点培养和训练相应的人才。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