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 产业关联度高、就业能力强、技术资本密集。 是各行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规划纲要》提出,推动重点产业结构调整,装备制造业要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强成套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 形成重大技术成套装备,推进装备产品智能化。 推动装备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进产品数控化、绿色生产和企业信息化。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所需装备。 推进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专业化生产。 提高轴承、齿轮、磨具、液压、自动控制等基础零部件水平。
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规划纲要》提出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航空装备方面,大力发展系列支线飞机,重点突破发动机关键技术装备和空中管理系统; 轨道交通装备方面,提高关键零部件自主化水平,形成自主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集群,重点研发高速列车。 、换乘列车、城际及城市快轨车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智能制造装备方面,重点推广精密智能仪器仪表及测试设备、智能控制系统、关键基础零部件、高端数控机床和智能专用装备。 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
“依托重大专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未来五年的重点任务。建立数字化装备发展技术平台,突破装备数字化共性关键技术,提高装备技术水平 也将是装备制造业的下一步,是调整制造业结构的重要举措。”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国家信息化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迪说。
“‘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是‘调整、转型、创新、升级’,目标是‘推动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重大技术装备处处长杨栓昌表示。
据了解,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着提高,国际化水平显着提高。 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 最前沿。
2006年至2010年,我国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 2010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总体增长21%,实现营业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34%; 利润总额突破9000亿元,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为7.18%; 实现出口1.4万亿元,同比增长30%。
2010年7月,我国实验快堆首次实现临界。 实验快堆拥有200多个系统、7000多台套设备。 其中,快堆的核心——堆容器设备的制造难度最大。 据了解,该设备高12米,直径8米,厚25毫米,内部部件多达5.5万个。 该叠装集装箱总重量超过700吨,属于大型薄壁集装箱,制造难度极大。
中国第一重工集团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联合设计并承担了该大型非标装备的制造和安装,并实现了一次制造成功、一次运输一次成功、一次安装成功,创造了我国高水平的非标装备制造水平。 快堆大型核设备。 质量也创造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新纪录。 这一成功标志着我国核装备设计制造能力取得新突破。
核电装备的快速发展只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个缩影。 在工程机械、数控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等多个领域,我国装备制造业不断取得新成绩,高端装备自给率不断提高。 据了解,我国装备制造体系非常完善。 只要是设备,在我国都可以找到制造企业,这是国外没有的。 而且,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规模全球领先,行业持续保持出口贸易顺差,实现历史性转变。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装备自给率达到85%,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装备制造仍主要依靠 关于进口。” 朱森迪说道。
朱森迪表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主要特点是技术高端、价值链高端、产业链地位高端。 具体来说,它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体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高精尖技术的交叉和融合。 一体化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其发展水平决定了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高端制造业既包括传统制造业的高端部分,也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部分。 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端装备制造业被认为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资金最密集、产业链最完整、见效最快的产业之一。
朱森迪表示,当前国际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有两个发展趋势。 一是向超微型、超精密方向发展,微机电系统已成为信息通信、生物医学、汽车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 以电力、石化、冶金等行业为代表的重大技术装备正向超大型化方向发展。
“在高端装备领域,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关键汽车制造装备和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仍依赖进口。 出口产品大部分为OEM生产,拥有自主品牌。 不到20%。”王瑞祥表示,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结构调整、转变方式”将成为装备制造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