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一五”,我国工业自动化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自动化产业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动下保持快速增长; 产业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能够生产接近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 涌现出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部分企业已在境内外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产业已基本形成完整的体系。
(1)控制理论:在控制理论方面,我国的专家学者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中,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郭雷院士及其团队申请开展“控制科学若干关键基础问题研究”,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型基金资助 研究小组。 至此,团队开始了这几年“反馈机制的最大能力与局限性”的量化研究,并首次发现并证明了反馈最大能力的“临界值”或“临界值” 几种典型非线性不确定系统的机制。 “不可能定理”等一系列基本结果对于定量理解人类和机器普遍存在的反馈行为的最大能力,以及智能反馈设计的根本局限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这项工作被国际同行评价为“具有根本重要性”和“近10年来控制领域最有意义、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此外,在空天飞行器制导与控制方面,我国神舟飞行技术具有代表性,吴洪鑫及其研究团队提出的特征建模方法已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仪器仪表:“十一五”是我国仪器仪表行业比以往任何一个五年规划都更值得骄傲的五年。 因为我们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们自己没有任何保护。 但我们面对的是强大的对手,于是我们亮出了亮剑,与对手展开了一场血与火的战斗。 我们不仅没有被击倒,还坚定地站在了世界仪器强国的行列,并将继续向仪器强国前进。
(3)机器人:“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救灾及危险作业机器人、多机器人系统技术、机器人 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将建立模块化架构设计技术。 我们在很多重大专项中对智能机器人进行了深入研究。 我国控制技术与俄罗斯深潜技术合作,成功研发设计了“CR-01”6000米水下无缆机器人。 开发世界领先的水下机器人。
(4)工业自动化系统:我国高端自动化系统已开始“崭露头角”。 随着我国自动化系统向“高端”发展,国电智深公司完全自主研发的EDPF-NT自动化控制系统项目引起国内外轰动。 应用方面,柴天佑、唐立新、关晓红等人在生产制造系统优化方法、混合智能优化算法、流程工业生产与物流调度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系统创新成果。 并在钢铁企业各类生产调度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流程工业装备、过程控制、国产自动化控制系统DCS、PLC方面,浙大中控和和利时已为从中小型企业起步的大型企业提供了成套设备,在进一步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发展。 我国在DCS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控、和利时等公司的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5)标准: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标准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令人鼓舞的成果。 例如:由浙江大学中控开发、国内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EPA,已正式纳入国际现场总线标准。 标志着我国在现场总线领域拥有国际公认的自主核心技术。 这一突破对于我国高端技术的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又如:中国科学院沉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制定的工业过程自动化无线网络WIA-PA规范,经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全体成员国投票表决,以高票通过。 96%的投票率作为公开标准。 IEC/PAS 62601标准化文件正式发布。 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WIA-PA技术成为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工业无线通信领域的领先国家之一。 是改变我国工业自动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但标准化的国际话语权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6)节能减排:工业是我国经济的最大主体,也是消耗能源资源和产生环境污染的最主要行业。 过程工业首当其冲,成为主要打击对象,特别是石油加工、化工、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建材六大行业,其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近70%。 全国工业能源消费。 “十一五”期间,流程工业在节能减排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0年1月22日,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在北京召开,评选出国内外20家“低碳中国贡献企业”。 它们是:“低碳中国贡献企业”分别是:宝钢集团、汉能控股、金风科技、深圳创益、万科地产、五羊本田、新奥集团、蒙牛乳业、阿特斯阳光电力、远大空调。 “低碳中国贡献企业(国际)”为:美国铝业、金光纸业、阿海珐、拜耳、思科、英特尔、丹佛斯、易科环保、凯丹水务、汇胜科技。 工业自动化领域人士都知道,这20家“低碳中国贡献企业”中有不少是国内流程工业的龙头企业。 这些企业的领导都有非常强烈的“绿色情结”! 在智能建筑行业,深圳达实智能公司实施的“合同能源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成为工业控制领域节能减排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