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装备制造业总量和规模已进入世界前列

   2023-11-03 工业品商城105
核心提示: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 节能环保、生物工程、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 在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培育技术密集、附加值高、增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征的产业核心环节。 如:开发物联网技术等。 工业自动化行业该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 节能环保、生物工程、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 在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培育技术密集、附加值高、增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征的产业核心环节。 如:开发物联网技术等。

  工业自动化行业该如何应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问题? 笔者认为,这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方面,工业自动化产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发展高端自动化系统、自动化设备、自动化仪器仪表。

  另一方面,也是工业自动化行业为其他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考虑。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蕴藏着大量工业自动化产品升级换代的需求。 其次,工业自动化产业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服务业的发展。 高技术服务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动力。 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是促进高技术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提高高技术产业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也是迫切需要。 高技术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服务、生物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知识人才密集型、高附加值的相关产业 。

  过去,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跟踪仿冒现象严重。 但未来,随着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市场趋势快速变化,自主创新将更受青睐。 因此,企业应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和激励科技人才,注重创新技术能力的积累。 企业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加快重大成套装备、高新技术装备和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装备的自主化; 建立健全国家实验室、工程中心、大型企业技术中心,不断完善装备自主创新体系。 加强共性技术研发。 及公共平台建设; 提高制造装备行业标准。

  该制度存在缺陷,导致科学研究与市场严重脱节。 另一方面,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潜力无法充分发挥。 这一短板正是“十二五”规划需要努力克服的。

   装备制造业虽然不是高耗能产业,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装备制造业是为各工业部门提供装备的行业。 设备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用户的节能降耗水平。 装备制造业自身的生产过程也必须实现节能降耗,因此必须发展绿色技术和绿色工艺。 着眼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从设计、加工到包装、回收的所有制造环节都是绿色的。 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同时,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业集群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聚发展程度。 还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实现制造模式转变; 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促进低成本装备制造业发展。 碳化,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工业快速发展时期,我们往往注重量的扩张,而往往忽视质的提升和内部能力的提升。 数量扩张必然会消耗过多的资源,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 企业要以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以提升企业素质为重点,以提升企业能力为重点,这样才能应对环境和市场的变化,立于不败之地,持续发展。

  硬件是有形的、容易看到的,但软件很重要但常常被忽视。 未来,企业竞争将更多地取决于软实力的强弱,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软环境的质量。 无论对于地区、行业还是企业来说,软硬结合都是提升自我的重要举措。

  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日益凸显,通用型产品已经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和用户要求。 专业化产品针对用户工艺流程和工况,效率高、效益好、操作简便、功能精细,更受用户欢迎。 与通用产品相比,专用产品还节省资源。 企业需要不断开发适应市场、满足用户要求的各种专业化产品,既实现差异化竞争,又调整产品结构。

   我国装备制造业总量和规模已进入世界前列。 但行业水平、效率、效益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许多装备制造企业仍然采用粗放式管理,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 精益管理将企业视为一个系统,力求系统中各环节、各部分之间的协调、顺畅、精细,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浪费,使系统高效运行。 我国装备制造业从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转变尚未引起广泛关注。 任务十分艰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几年的发展中,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市场需求,主机制造并交付给用户,关键零部件从国外进口。 这条道路虽然使装备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关键零部件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制约也日益显现。 近年来,主辅件协同发展的氛围逐渐形成,重视基础、重视关键零部件的发展逐渐形成共识。 产业发展到目前规模,已经具备回归基础、发展关键零部件的条件。 合格企业应从主机研发延伸到关键零部件生产。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