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一直被低压电器行业视为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 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都将其视为低压电器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也有专家学者、行业权威人士不止一次提到,低压电器未来发展空间无限。 但现实真的如想象的那么简单吗?
他们确实针对国家政策和用户需求做了很多具体工作。 但要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内实现低压电器的智能化,却远非易事。 至少有近一半的企业做不到这一点,也没有实力。 人才是最大的问题。 一家低压电器企业老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他们也想转型升级,更新提高产品质量,自主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 但由于人才的缺乏,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想法。 留住国外或其他科研机构的人才并不容易,也很难找到这样的人才。 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储备人才的效果并不明显。
低压电器企业中民间资本占90%,这些企业主大多是原始加工车间主。 他们依靠来料加工和贴牌生产的利润生存。 想要在短时间内将它们变成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并不是那么可靠或者容易的事情。 “智能化”的投入能否在短时间内见效,是民营企业主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他们在这方面需要投入多少的问题。 没有任何权威人士或专家能够保证这些企业将100%从“智能化”改革中受益。 如果他们失败了,他们可能会失去一切。
但低压电器企业如果不走转型升级和自主研发的道路,不对产品的“智能化”方面进行投入,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实际行动,注定会被淘汰。 被用户淘汰。 但他们不一定明白这个道理。 毕竟改革需要时间和金钱,也存在不可预测的风险。 笔者认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无休止地自吹自擂,也不是畅想无边界的“智能化”美好未来。 而是如何引导企业面对日益变化的用户需求,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企业如果不改变将会面临的生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