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电装机不仅快速增长,单机功率也呈现增长趋势

   2023-11-08 工业品商城24
核心提示:“十一五”期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连续五年翻番,总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 但与此同时,质疑风电发展的声音也在此时响起。 有人表示,风电行业“过热”。 中国风能协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大陆新增风电机组12904台,装机容量为 18,927.99兆瓦,同

   “十一五”期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连续五年翻番,总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 但与此同时,质疑风电发展的声音也在此时响起。 有人表示,风电行业“过热”。 中国风能协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大陆新增风电机组12904台,装机容量为 18,927.99兆瓦,同比增长73.3%; 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4733.29兆瓦,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风电并网难问题凸显,弃风问题日益严重。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不仅符合国家倡导的低碳产业发展趋势, 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也符合我国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确实存在过热问题,生产工厂布局“散”“乱”。 从发电成本来看,随着我国风电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风电开发成本正在显着降低,其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风电发电成本不断下降。 运营良好的风电场已接近煤电。

  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由此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很大。 特别是煤炭运输和二氧化碳排放十分突出,能源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 当前,核电发展受到较多制约,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影响暂时难以消除。 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是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举措。 总体而言,风电是新能源发电领域技术最成熟的。 目前,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利用风能发电。 欧洲一些地区甚至将风能作为主要发电方式之一。 近年来我国风电的快速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适应大规模跨区域输电和新能源发电并网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电网体系”。 同时还提出“加强并网配套工程建设,有效发展风电”。 国家电网公司近日也明确表示,将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更大规模消纳风电。 有关各方正在努力解决风电发展面临的新问题,这一问题将逐步得到有效解决。

    对于风电行业装备制造业“碎片化”、“混乱”的问题,近两年问题已经开始好转。 中投顾问发布《2010-2015年中国风电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持续增加。 这些将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石立山表示,我国目前风电开发主要集中在陆地上,海上风电开发去年才刚刚起步。 根据发展规划,我国“十二五”期间将建设500万千瓦海上风电机组。 也就是说,我国风电建设将进入“海陆并举、综合开发”的新阶段。 国家气象局风能资源评估显示,我国70米高度陆地风能资源达到26亿千瓦。 海上风能资源尚无具体评估数据,但初步分析也有数亿千瓦。 我国风能资源非常丰富。 截至2010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为4473万千瓦,占可开发风能总量的不到2%。  。 由此看来,我国风电开发市场潜力极其可观。

  近年来,我国风电装机不仅快速增长,单机功率也呈现增长趋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风电制造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也在不断增加。 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的趋势实际上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千瓦级”风力发电机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2000年以后,“兆瓦级”风力发电机制造技术日趋成熟,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海上风电发展的启动,大型兆瓦机组开始受到市场青睐。

  《白皮书》提到,大功率机组不仅可以提高风能转换效率,还可以降低风电单位发电成本,从而降低风电场运营和维护成本,从而提高风电市场竞争力。 因此,风力发电机组的“大型化”符合风电产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风电制造业的崛起,一是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快速发展的风电市场的推动,二是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特别是研发方面的自主创新。 大型单位。

  虽然“散”“乱”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虽然部分地方偶有设备质量事故发生,但总体来看,我国风电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风电配套产业正在不断提升。 风电产业链日益完善,核心竞争力大幅增强,风电装备制造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这将是“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