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国内企业对变频器认识的逐渐加深以及国外变频器产品大量进入国内,我国变频器市场迅速启动。 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变频器的作用并尝试使用。 二十年来,变频器得到了广大企业用户的认可,广泛应用于冶金、石化、建材、机械、电子、造纸、空调、电梯、纺织等行业,改善了生产工艺和 节省大量电能。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 除了大量国外品牌瞄准中国逆变器市场外,一些国内企业也开始在“逆变器”上动脑筋,由此涌现出一大批国内逆变器企业。
2003年以后,随着国内企业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积累和突破,国产逆变器在产品适应性、生产成本和服务响应速度等方面日益显现出本土优势,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 2008年,中国逆变器市场首次出现国内外品牌跻身前八的市场格局。 从此,国内逆变器企业正式进入中国逆变器市场的主流舞台,吸引外资。 该品牌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2010年初,多家本土逆变器企业“集体”上市。 英威腾、惠康逆变器、九洲电气等相继登陆资本市场,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
国内逆变器市场始于国外品牌的进入。 西门子、ABB、三菱、安川等外资品牌牢牢掌握了市场份额,这也让中国用户对外资品牌趋之若鹜。 直到2000年左右,中国近90%的市场仍然被国外品牌占据。 但随着国内企业节能减排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中国政府出台的相关激励政策,逐渐为国内逆变器企业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本土品牌不断涌现,实力逐渐增强,近年来发展更加迅速。 据统计,目前活跃的本土逆变器企业超过100家,市场份额在20%至25%。 日本品牌占据40%的市场份额,30%是欧美品牌,另外10%是台湾和韩国企业拥有。 品牌占领。 可以看到,通过努力,国产品牌已经成功超越韩国、台湾品牌,中国逆变器市场已形成欧美品牌、日本品牌、国产品牌三足鼎立的格局。
虽然国产品牌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我们看到目前国产品牌基本集中在中低端领域,而在高端领域则出现了外资垄断的现象。 还是很明显的。 与国外品牌相比,我们还有很多差距。
我国逆变器配套产业实力较为薄弱。 总体来看,国产品牌在技术、加工制造、工业设计、资金实力、企业管理等方面落后于外资企业,特别是与西门子、ABB等巨头差距更加明显。 本土变频器企业大多以V/F控制产品为主。 对于性能优越、技术含量高的矢量逆变器等产品,绝大多数内资企业对此“兴趣不大”。 虽然森兰、深圳英威腾、深圳汇川等一些国内优秀企业推出了矢量逆变器产品,并在部分市场应用上取得了突破,但产品的种类和规格还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充实。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十年我国变频器市场将达到饱和,期间市场年增长率将保持在15%左右。 可以想象,未来的中国逆变器市场将充满硝烟和残酷的“厮杀”。
霍普森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杜俊明认为,中国逆变器市场仍然充满机遇。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深入,未来竞争将进一步加深。 国内逆变器厂商若想超越国外品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除了加大技术研发和应用研发的投入外,还应关注更专业的细分市场的竞争。 要想在新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关注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新产品、新解决方案的竞争中获胜。 只有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拓展应用领域,真正有效地将变频技术应用到工程现场,才能更加合理、高效地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英威腾低压产品线总监冉明哲表示:“国内逆变器厂商只有摆脱只销售单一产品的现状,发展成为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才能通过产品整合来保证企业发展的动力。 优势并最终提供高附加值。”
随着民族品牌的崛起,中国企业也在不断走出去,逆变器市场的竞争将更加国际化。 早期,逆变器市场主要由国际知名品牌占据。 如今,通过不懈努力,以森兰、英威腾等为代表的民族品牌不仅实现了产品批量出口国外,还成功登陆欧洲市场,让国产逆变器更受欢迎。 出口不再局限于东南亚、南非、中东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走进变频技术的发源地与国际知名品牌竞争,国内变频器厂商或许能够通过这样的实践学习实现更大的价值提升。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资本市场的介入,国内变频企业也面临着并购风险。 在自动化行业,一些“巨头”公司依靠充足的资金进行选择性收购来扩大产品线的情况并不少见。 因此,国内逆变器企业在冲击资本市场的同时,也应该尽力阻止上述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