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空间是决定物联网战略地位的重要基础,也是当前物联网热潮的重要原因。 不过,魏乐平认为,“物联网在10年内不太可能成为与电信行业相媲美的服务市场。” 他表示,目前对物联网市场的一些预测过于夸张。 中国经常引用的依据来自美国Forrester:201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3万亿美元,到2020年将是电信行业的30倍,比实际1000亿美元市场大30倍。
“但这太令人震惊,也太不可靠了。” 魏乐平分析,从连接数来看,2010年全球有8140万,中国有近1000万。 距离数百亿的差距,恐怕还有10年以上。 从收入角度来看,如此低的ARPU值(AverageRevenuePerUser每用户平均收入)和如此少的连接数,市场前景并不乐观。
“即使在这个有限的市场中,运营商市场也不足1%,距离所谓的万亿级市场空间还很远。” 韦乐平说道。 因此,物联网不可能在10年内成为与电信行业相媲美的公共服务市场。 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是“知其然,务实行”。 目前,世界各国政府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而不是由市场直接驱动。 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引擎、信息化、节能环保的角度来看,许多国家都对物联网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
“但物联网产业链复杂、分散,没有单一的责任主体。” 魏乐平表示,物联网市场不仅是微利、小众,而且专业性强,专业门槛高、集中度低、规模化差。 而且标准化工作严重滞后,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
据悉,物联网产业涉及多个行业,不仅有国内外标准组织,还有各种标准。 其中,仅RFID领域就有30个国际组织发布了250个标准,全球光传感器数量超过2万个。 因此,过多的专业性和专有性使得物联网不太公开和可用。 这些因素都不利于物联网市场空间的快速拓展。
谈及运营商在物联网产业链中的地位,魏乐平表示,在物联网市场中,运营商最近只占1%,无法成为主导,只能扮演中间角色。 但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游,协调进度。
因此,运营商的具体角色只是做物联网关键行业应用的集成者。 其中,利基微利市场需要重点关注几个重点行业。 运营商也是物联网通信管道的提供者,但他们必须专注于提供基于网关的智能管道。 同时,运营商也是物联网能力平台的运营者。 通过能力平台的建设,他们不仅限于提供物联网管道,还具备提供物联网业务服务的能力。 物联网业务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聚焦行业、聚焦重点、有效投入、发挥规模效应。
魏乐平还阐述了物联网近期的网络发展策略,即利用现有的固定、移动、卫星等网络资源来支持近期物联网业务的发展,网络架构基本保持不变。 对于一些特殊的高价值物联网应用,可以通过网络优化和适配来满足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物联网网络的长远发展还应融入FTTH、IPv6、LTE等下一代网络技术的演进,加强地址、码号、频谱、安全等方面的研究。 随着物联网市场规模扩大和收入增加,应考虑某些特殊高价值应用的网络需求,根据投入产出原则确定网络改造的范围、强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