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新医改方案公布实施以来,对医疗器械产品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4月14日,“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项目”现场交流会在重庆举行。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200亿元,增速达23%。 预计未来五年中国整个医疗仪器设备市场规模将翻一番。
目前,除超声波聚焦等少数技术外,中国企业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高新技术产品方面,我国医疗器械整体水平落后国外先进水平15年左右。 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涉及学科广泛的综合性行业。 技术门槛非常高。 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包括心电图机、CT、磁共振等高端医疗器械。 看不到国产品牌,跨国公司在超声波仪器等领域的垄断份额甚至超过90%。 其中,GE、西门子、飞利浦等几大跨国巨头基本瓜分了中国医疗器械的高端市场。 GE和飞利浦在华医疗设备业务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西门子表示,其目标是在中国拥有医疗影像设备。 中国的销售增长高于市场预期的10%的年增长率。
一直专注于高端医疗器械的跨国医疗企业也开始关注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并开始布局中低端医疗器械的生产和销售。 最终产品。 在2011年医疗器械博览会上,GE、飞利浦、佳能、锐珂等均展示了针对县、乡、镇等基层医疗机构开发的新产品,以及包括金融服务、医疗等在内的一整套解决方案。 信息服务。 。 相比之下,近年来,我国民族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在一些高端数字化医疗设备的发展上取得了突破。 但从总体水平看,由于起步较晚、企业小而散,尚未形成标志性产品、核心竞争力、国际品牌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阶段性差距。 “国内相关企业大多从事低端组装,没有核心技术。”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戴建平教授近日在“2011中美磁共振高峰论坛”上表示。 我国自主产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医疗器械市场面临被国际巨头“吞噬”的危险!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原副会长郑全禄表示,跨国公司大举“抢地”,“结果就是价格居高不下,也加剧了老百姓的‘看病贵’问题” ”。
“十二五”期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如何突破? 专家分析,我国医疗器械未来发展将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技术和产品研发,另一方面是产业平台建设和基地建设。 新医改稳步实施下,加大医疗器械产品研发力度是当前重点。 行业“散、乱、差”的状况亟待改善,实现健康发展。
以磁共振设备的研制为例。 随着核磁共振进入3.0T时代,高端核磁共振产品将成为未来医院采购的重点产品。 以时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共振核心技术,打破国外产品垄断。
核磁共振仪的成像信噪比指标提高了100%~200%,大大提高了医院的成本效益……落户中国医药城的拉克斯医疗科技公司, 依托自主研发的高温超导磁共振线圈技术,实现了核磁共振。 医疗器械技术创新实现低成本高品质。 国际磁共振医学影像学会前主席、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放射学系主任William Bradley先生对高温超导线圈的技术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美时的出现 医疗创新技术——超导射频线圈将对磁共振成像产生巨大影响。 共振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使人们改变了对低场永磁共振的看法。 高温超导线圈图像的信噪比增强2-5倍。”
中国有13亿人口,却只有2300台核磁共振设备。 核磁共振的价格是我国2万多家县级医院无法承受的。 美时医疗全球领先的高温超导线圈技术,采用“换镜头”方式,在不增加场强的情况下实现成像质量的大幅提升,可有效降低磁共振诊断成本。 目前,美时医疗已在中国医药城建立一期研发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180台。 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大型医疗设备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研发生产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 据悉,美时医疗二期研发生产基地已启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