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学者戴维·克拉克的“大象的启蒙”理论,如果标准制定得太早,研究不充分,就会对概念理解不充分,无法制定好的标准。 如果大规模产业投资后才制定标准,就会产生大量不同标准的产品。 标准一旦制定,就形同虚设。 目前,物联网相关技术标准处于混战状态。 许多组织、研究机构和企业正在制定自己的标准。 哪个标准是未来的标准,企业应该采用哪个标准?
2010年10月,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在国内首次推出并出版了《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2010)》。 本书包括环境章节、概述章节、行业章节、应用章节和技术章节。战略篇、前景篇、附录等内容,共二十章,二十万余字,对物联网行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讲解。 其中,《技术》对物联网关键技术的主要技术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进行了分类和系统整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物联网技术的标准饥渴,为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的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制定和选择为企业选择产品标准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蓝皮书介绍,作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传感器网络国际上流行的主要标准包括ISA100.11a、IEEE1451、ZigBee(IEEE802.15.4)、EnOcean等。 各种标准有不同的特点:ISA100.11a是第一个针对多种工业应用的开放标准; EnOcean是为楼宇自动化领域提供灵活安装、免维护的传感器解决方案; IEEE1451是一套智能传感器(包括传感器和执行器)接口标准; ZigBee (802.15.4) 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无线通信标准。
不同的组织针对不同的应用制定了各种传感器网络国际标准。 目前尚未系统化、组织化,仍处于技术标准制定的早期阶段。
国内,我国传感器网络技术标准化工作规划较早。 2006年开始,国家标准委成立了“传感器网络标准研究工作组”。 次年正式获得国家标准委员会批准,并于2009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目前,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正在组织编制物联网相关关键技术标准。
同时,我国也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我国向ISO/IECJTC1(ISO/IEC信息技术委员会)提交的《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服务和接口规范》国际标准提案已获得新工作项目(NP)投票通过。 该提案由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成员单位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提出,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专家完成 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所. 自此,我国在物联网关键技术领域拥有了第一个国际标准。
从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国际国内的物联网技术标准都处于初级阶段,尚未系统化形成统一的标准。 成套的技术体系。 各国际标准组织之间对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也缺乏协作和跨国合作。
在物联网国际标准缺乏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和科研院所如果能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将对国内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拥有足够的话语权,抢占制高点 全球物联网发展。
为此,政府应尽早做出统一规划,规划传感器网络乃至物联网的顶层设计和技术标准。 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划,各行其是,制定各种不同的、互不兼容的行业标准,那么物联网要想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令人欣慰的是,在物联网关键技术标准方面,我国成立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 但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制定行业标准必须表现出足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否则就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