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国家电网1000kV山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800kV四川向家坝-上海直流特高压示范工程、南方电网云广±800kV特高压直流工程已建成 示范工程已完成。 输电项目也在建设中。
“在输电方面,我国特高压长距离输电能力和数字控制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科院首席专家胡学浩表示,“但是,中国在配电领域远远落后。AMI(先进质量测量)抄表系统),美国的覆盖率为6%, 美国的AMR(自动抄表系统)覆盖率为30%,而在中国几乎为零。”
从衡量一个国家电力可靠性的重要指标“年停电时间”来看,2009年,中国每户平均停电时间为9小时,而东京为5分钟,新加坡为2分钟。 其背后的实质是“电力公司仍然充当管理者,用户没有要求停电补偿的意识,未来配电领域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胡学浩认为,智能电网仅仅关注电力传输还不够。 未来五年,技术重点要逐步转向配电、用电领域。
王帆研究员表示,从长远来看,智能配电建设的热点可能比智能输变电更多。
对此,国家电网智能电网部相关人员表示,目前他们牵头制定的智能电网标准体系涉及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八个方面。 优先级和严重性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 但相比之下,配电端的智能化水平低于输变电系统。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配电智能化建设可能会有更大的力度。
今年年初,国家电网公司公布了第二批12个试点项目,包括“智能电网综合示范项目、智能电力小区/楼宇试点项目、多网融合试点项目”等。 项目更加注重提高电网技术和生产力水平。
然而,在示范项目如火如荼地建立和实施的同时,标准问题带来的制约也日益凸显。
2010年6月,国家电网公司编制的《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系统)发展规划》和《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正式发布。 但上述标准并不是行业内唯一的标准。 目前,南方电网也致力于智能电网相关标准的研究,并已发布相应的研究成果。
更重要的是,上述智能电网标准都不是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还存在障碍。
就智能电表领域而言,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涉足生产,但“基本上都是根据当地试点项目量身定做的,并不是通用的智能电表。当用于其他项目并出口时, 他们仍然必须面对标准、统一问题。”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电源产品部新能源产品经理赵天一表示。
一个真实的例子是,国家电网公司接管菲律宾电力公司后,希望推广中国国家标准的智能电表。 但菲律宾更青睐美国智能电网标准,中国产品出口面临障碍。
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力设备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家电网有关人士曾在内部会议上表示,能够成功进入示范项目、试点项目的设备技术水平和研发水平不能等同于 未来智能电网建设的实际需求。 “即使一些设备已经用于示范项目,也不意味着未来智能电网建设确实需要这样的设备。”
对于智能电网的不同看法也让一些业内人士开始谨慎投资。 扎根电网信息与系统16年,但目前智能电网业务占比不超过公司总量的5%。 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认为,由于政策和技术问题,国内智能电网距离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任重道远,“智能电网是一个很好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趋势,但短期内很难实现,投资成本会非常高。 至少五年内无法达到目前的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