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交通行业应用市场空间巨大

   2023-11-24 工业品商城50
核心提示:此次发布的《规划》在具体政策上要求各方多渠道加大交通领域信息化投入。 特别强调,交通运输部将对重大信息化工程、示范试点和推广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并向西部地区倾斜,各地要确保配套资金落实到位。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交通信息化发展,推动信息服务领域产业化进程。 与2006年发布的“十一五”交通信息

    此次发布的《规划》在具体政策上要求各方多渠道加大交通领域信息化投入。 特别强调,交通运输部将对重大信息化工程、示范试点和推广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并向西部地区倾斜,各地要确保配套资金落实到位。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交通信息化发展,推动信息服务领域产业化进程。

  与2006年发布的“十一五”交通信息化规划相比,此次《规划》明确了更多数字化指标。 在交通运输设备监测方面,《方案》提出,重点商业运输设备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初步建立公路、水路客货运输市场动态运行信息监测系统。  《方案》提出,全国高速公路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平均覆盖率由15%提高到60%,ETC车道数量由目前的1300条增加到6000条以上,  ETC用户数量将从50万户增加到500万户,这将缓解收费站的交通拥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案》要求加强物联网、云计算、海量存储、高速传输、第二代卫星导航、遥感遥测等新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力争 拓展应用领域,创新应用。 在模式、应用水平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加快成果转化推广,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

  交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将向智能交通目标推进。 智能交通将利用物联网技术具有可感知、交互的特点,促进交通管理的精细化、行业服务的全面化、出行体验的人性化。 推动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绿色交通运输业发展,实现交通运输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进一步推动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升级。 垂直延伸,车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备受关注

  根据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规定,智能交通将成为未来国内交通运输行业的优先发展主题,而车联网是 智能交通框架下的典型应用。

  去年10月在江苏无锡召开的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上,车联网项目被列为我国第三次重大工程中的重要项目。 如果说去年车联网概念的提出打开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市场,那么《规划》中对公路、水路信息化的重视,预计将至少拓展物联网的市场空间 十次。 这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拓展空间。

在政策的支持下,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整个产业链也在利好政策的带动下充满活力。 车联网的发展串起了漫长的产业链,涵盖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芯片制造商、软件提供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网络供应商等多个领域。

  业内人士认为,车联网的出现不仅将进一步推动汽车制造、汽车服务等汽车行业的信息化,也为移动通信等领域带来产业升级的机遇。 一方面,车联网将推动汽车行业从单纯的硬件销售转向服务和内容捆绑的新模式; 另一方面,车联网将使电信运营商和内容服务提供商能够快速定位高端客户群体,方便提供产品和服务。 此外,国家要求新能源汽车“必须具备远程监控能力”也让车联网跨越了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行业腾飞,完善标准和商业模式是关键

  据赛迪顾问最新研究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400亿元。随着新能源汽车被列入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预计汽车电子行业增长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显然,汽车电子已成为电子制造业新的增长点,为我国电子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按照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预计2020年汽车保有量将突破2亿辆,车联网整个行业面临爆发性机遇。

  虽然车联网的未来无限光明,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发展之路却十分曲折。 据iSuppli汽车研究领域首席分析师估计,全球范围内,目前只有15%的车联网服务商能够获得盈利,即使在2013年,这一比例也不会超过一半。

  对于车联网的发展,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客户解决方案总监张旭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车联网行业要想产生巨大的商业回报,必须至少满足三个核心 条件:一是标准。 车联网只有实现了产业化,才有可能在一定标准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化; 其次,投资; 第三个是组织保障,所以这个事情成功的几率比较大。 其实归根到底是政策、标准和商业模式的问题。

  从这一点来看,《规范》的出台从政策层面解决了车联网发展的后顾之忧。 标准方面,据悉,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获得通过。 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不仅是物联网的标准,《方案》中提到的云计算、软件信息服务等新应用的标准也在不断完善。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