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工业化要素中的综合应用、渗透和融合,带来工业基础设施、工业装备、工业 经营方式、工业产品、工业企业等要素的全面转型和创新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融合的意义不仅仅是简单的组合。 杨海成认为,信息技术的融合一方面是信息技术对工业产品的渗透,以及产品研发、生产、经营、销售的信息化,比如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 工业产品,以及新型信息化化工生产线等。 另一方面,信息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意味着产业技术的变革,如数字化处理、数字化研发体系等。
杨海成认为,作为信息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新型工业装备对软硬件的要求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工作机械、主要设备、成套设备等设备的融合,增强了工业硬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 另一方面,以工业软件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流程、知识经验、标准规范等全面融合,形成工业软装备。
工业软件是提升工业能力的“倍增器”,大幅提升产品设计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制造快速响应能力,以及企业管理能力。 工业软件也是信息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通过工业软件的开发,推动工业新技术的研究、建造新的工业装备、创造新的工业产品,从而形成工业软实力。
杨海成认为,要重点发展嵌入式技术、专用组件、行业解决方案和业务服务平台等工业软件细分领域,以适应信息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大趋势。
嵌入式技术是推动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联化的载体。 该领域需要开发基于嵌入式底层架构的高可靠性实时控制、远程监控、智能诊断技术和系统,开发嵌入式技术的集成应用进行产品创新,形成智能化产品,提升核心技术 产品水平和附加值。 例如,VOLVOS80汽车包含18个嵌入式控制模块和CAN总线网络; 时速350公里和谐动车组配备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控制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的底层嵌入式板卡和实时操作系统。 实施列车控制、监控和诊断系统。
专用组件是知识和软件工具的集成,形成专用组件。 例如,将设计知识(经验)与仿真软件相结合,形成专门的仿真组件。 开发高知识含量的专业集成组件是深度集成和智能协作的基础。在以航空工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中,专业零部件发挥着关键的基础作用。
行业解决方案是比较先进的工业软件,典型代表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 作为信息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集成框架平台,在企业内部全面集成阶段,PLM可以实现面向产品的全面集成,对企业内部资源和流程进行共享、重组和优化; 在企业间的全面集成阶段,PLM可以实现企业间的全面集成。 协同开发、资源共享。 不仅如此,行业解决方案型工业软件还可以面向全球业务分工和协作需求,基于企业数字化平台,建立产业链业务协作和资源配置的综合服务平台,开展 协同研发、协同供应、协同服务应用。
业务服务平台的出现是工业软件发展的更高级阶段,可以满足装备制造企业从单一产品供应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转型的需求。 不仅如此,商务服务平台还可以应用于产业链协同,发挥更大的威力。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出现,工业软件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信息化与信息化的融合程度也不断加深。 这些有力推动了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
发展工业软件需要从企业、行业、政府等多个方面、多个层面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产业发展。 杨海成特别强调,工业软件的开发必须立足工业企业的重点和战略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开发ERP等软件。
首先,工业软件的发展必须围绕制造服务化、研发知识化、产品智能化等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聚焦这些需求,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工业软件应该如何发展。 比如,围绕制造业服务化,要建立制造服务平台; 围绕财务管控服务化,建立传承框架软件; 围绕产品智能,必须嵌入开发。 工业软件需要系统的开发过程。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工业软件的开发就等同于PDM或ERP。 必须与产业发展要素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