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和试点阶段,重点制定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 和装备研制,并在各个环节开展试点。 第二阶段2011年至2015年为综合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 技术和设备。 第三阶段为2016年至2020年,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以及电网、电源、用户互动显着提升。
四大体系:电网基础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智能应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 其中:电网基础系统是坚强智能电网的物质载体,是实现“坚强”的重要基础; 技术支撑系统是先进的通信、信息、控制等应用技术,是实现“智能化”的技术保障; 智能应用系统是保障电网安全、经济、高效运行,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的具体体现; 标准规范体系是指技术、管理标准和规范以及检测、认证和评价体系,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制度基础。
当前,农村配电网“卡脖子”、“电压低”等问题较为突出。 主要原因是:配电点不足,主电网结构相对薄弱; 110、35kV变电站不同程度存在单电源问题; 10kV电网以放射状为主,老化严重,损耗高,绝缘水平低; 低压电网装备水平不高; 35kV无功补偿容量基本满足规范要求,但中低压补偿容量偏小,客户电压过低。
首先,加快以220kV变电站为主要供电的县域电网和符合N-1要求的110kV系统县域电网建设,消除县域电网薄弱环节; 适度控制经济发达地区35kV变电站的发展,对现有变电站实行双工实施。 供电建设工程,2015年85%的变电站实现双电源供电,提高了县电网供电可靠性。
二是加强以县城为主的小城镇10kV电网研究,制定公司统一、高标准、适应智能化发展的电网建设指南,指导和规范小城镇配电网建设。 继续推进10kV电网升级改造。 全县80%的10kV线路实现环网(手拉手)供电。 全县10kV线路绝缘率达到45%。 加大农村10kV干线改造力度,优化供电范围,基本完成超寿命。
三是逐步提高变电站和线路断路器的无油率,根据具体情况推广应用S11、S13、非晶变压器、有载调容变压器等新型节能变压器,并逐步分阶段 淘汰S7及以下高耗能配电变压器。 开展无功优化工作,选择合适的补偿模式,开展变电站、线路电能质量综合治理,彻底解决农村电网“低电压”问题。
最终,2012年、2015年农网供电可靠率分别达到99.72%、99.75%以上; 农村电网综合电压合格率分别达到97.8%和98.2%以上; 农网35kV及以下综合线损率分别下降至4.75。
2009年6月,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相关专业人士成立专门工作组,启动了《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系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研究规划》)的研究。 近期,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部对关键智能设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对《研发规划》进行了滚动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