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陆上风电设备竞争日趋激烈、利润不断萎缩,技术含量高的海上风电设备被众多厂商视为未来风电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除了龙头兄弟华锐风电外,其他设备制造商也不甘落后。
在上海国际海上风电及风电产业链大会暨展览会上,湘电风能有限公司还展出了国内首台5MW直驱式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最长叶轮直径达128米。
最令人惊讶的是,全球轨道交通、电力领域巨头法国阿尔斯通携大型风机进军风电市场。 “生产1MW和1.5MW风力发电机的公司有很多,但阿尔斯通正在开发3MW风力发电机和6MW直驱海上风力发电机。目前,6MW直驱海上风力发电机已经在英国Bligh Bank海上风电场进行了测试。 比利时。” 通力电力中国总裁阿尔斯通杨国伟告诉《能源》杂志记者。
事实上,除了推出适合海上使用的风电设备外,厂商认为超前的产业基地布局也尤为重要。 在我国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资源评估中,江苏省海上潜在开发能力达13.9GW。 由于靠近电力负荷中心、有强大的电网支撑和广阔的电力市场,风电企业纷纷开始将生产基地落户江苏。
去年,GE与哈尔滨电气集团旗下哈尔滨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成立新合资企业,共同拓展风电业务。 “我们与GE建立了两家合资公司,一是在沉阳,GE持股51%,哈尔滨电气持股49%,专注于陆上风电。第二个基地在江苏镇江,哈尔滨电气持股51%, GE控股49%股份,镇江基地管理团队已成立,各项工作进入正常运转,厂房、设备建设等基础建设正在全面推进,镇江基地以海上风电为主 和潮汐发电站。” 哈尔滨电气执行总裁吴伟章向记者介绍。
下游的涌动巧妙地带动了上游的变化。 去年底,中复连众研发的5MW、62米长复合材料风电叶片成功下线。 这家国内叶片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连云港叶片企业,继为东海大桥风电示范项目供应26套3MW海上风电叶片后,正在向大型叶片迈进。“我们注意到了海上风电的市场潜力,海上风电的快速发展需要国内配套企业不断提升能力,我们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能够快速跟踪市场发展。” 中复联众总经理乔光辉 直言不讳。
2005年,中复连众收购了德国领先的风电叶片公司NOI,并将其作为海外研发中心。 乔光辉认为,大型风力发电机首先在欧洲得到应用。 基于NOI的技术优势和经验,中复联众的研发能力可以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中复联众也在推动更大风电叶片的研发。
2010年,全球陆上风电增速放缓,而海上风电则延续了2008年和2009年的增长势头,新增装机容量翻了一番。 据BTM Consulting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球海上风电新增1,444兆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554兆瓦。 基于英国等欧洲国家大量海上项目的实施,2010年新增海上风电容量超过1444MW,不仅挽救了欧洲风电发展的颓势,也成为欧洲风电发展的新亮点。 2010年风电发展。但截至目前,全球95%以上的海上风电来自欧洲。
尽管未来市场潜力巨大,但刚刚起步的海上风电产业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据媒体报道,在2011年上海国际海上风电大会上,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指出,海上风电机组存在诸多质量问题。 同时,国内风电规划不够完善,部门间协调不够充分,导致龙源电力在某海上风电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浪费了数百万美元。
去年首轮海上风电招标过程中,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特许权项目招标价格过低。 在国内海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尚未出台的背景下,企业在竞价中压缩了利润空间。 中投咨询新能源研究员李胜茂表示,目前海上风电收入较低是影响其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
应对上述问题,欧洲的经验值得借鉴。 《2011年中国风电报告》指出,2010年,大量海上风电项目得以运营得益于欧洲私人银行、金融机构、电力公司和养老基金的资金支持。 此外,欧洲各国政府继续为海上风电提供补贴。 、加快海上风电发展,如英国政府的政策保证目前的补贴制度将持续到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