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卫生部信息办副主任高燕婕向大家介绍道:我们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物联网的应用构建一个全国性的电子医疗系统,为医疗服务赋能四大便利。
首先,通过物联网技术中的电子医疗和射频识别(RFID)功能,众多医疗监护工作将得以无线实施,有助于提升资源共享程度,降低公众医疗费用。借助物联网这一平台,我们既能提供远程医疗服务,也能满足患者自助就医需求。我国的医疗资源紧张,存在应用不当及浪费现象。因此,利用物联网的力量,我们有望重塑主流医疗模式。许多疾病及其信息并不必前往医院现场获取,可预先通过物联网进行收集,患者也可以自主进行健康管理。此外,借助远程医疗技术,一些重大疑难疾病甚至治愈机遇相对较低的疾病均可以得到较好的诊治。
其次,卫生部门期望通过物联网的普及实现医疗信息的及时采集与共享,进而提升医疗现代化服务水平。物联网如何为医疗带来全新服务体验?例如,通过物联网进行远程慢性病监测,某些老年人或患有“三高”等常见病的病人,可以凭借传感器技术实现信息实时采集,借助技术手段有效控制慢性疾病。针对急性传染病,物联网的实时监测系统有助于控制病情蔓延。
此外,我们计划通过身体健康状况监测,如心电图、超声波等设备,获取病人身体数据。同时,我们也将积极探索患者诊疗管理方式。我们期待创新患者就诊管理方法,包括双向跟踪服务,比如从家庭至医院、从医院返回家中,甚至覆盖从高端医院到社区医院的情况;我们将对母婴身份识别加以关注,既确保母婴安全,又对其医疗质量和保健状况进行监测;对于认知障碍患者和老年人也会运用RFID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开展全面照顾和管理。
最后,我们也希望运用物联网技术改善医疗管理、医院物资管理、血液管理、医疗废物处理及消毒物品管理。除此之外,药品生产、食品加工等领域同样备受关注,因为它们关乎社会稳定、人民大众安全。借助物联网技术,我们希望实现对生产全过程、销售环节和患者用药情况的全面掌控。通过将物联网监控与电子病历相结合,我们希望打造出全面完备的用药和治疗管理体系。
医疗科技在某些特定领域如实验室及智能建筑方面,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需求。实验室方面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将手术室打造成为具有高效智慧的空间,并借助于大楼自动化和监管确保医院环境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无线移动技术也是物联网应用所关注的重点,例如移动护理、移动查房、移动心电采集等。
其次,在谈到物联网与医院信息化建设时,要注重新旧技术的有机结合,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将物联网技术与传统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相融合,其中包括远程医疗和建立普惠网,以帮助偏远地区的患者解决就医难题,提供通信和应用平台,如实时支付、网络诊断、病理切片分析以及设备互通等。
通过物联网,我们还能够实施家庭健康监护,即时获取病人的各类信息,比如实时采集的体温等。在病患治疗方面,我们力求运用物联网技术提升人性化医疗服务水平。我们不仅具备优良的规划,而且还积极与国际间开展交流合作。近期我曾与新加坡的同行探讨,他们已率先发起对患者的无干扰治疗,令病人在住院期间无需频繁接受测量身体温度,这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此外,我们亦须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医院易出错部分和质量安全层面进行有效管理,涉及范围从医院自制品到整个诊疗过程。
再者,通过物联网实施空气菌群监测,日本大地震为我们带来了深刻教训,需借鉴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环境状况及体温状况,以及防范传染病的关键指标。同时,我们还应该针对由动物引发的传染病进行监控,防止疫情扩散,打造“防逃脱系统”。
至于应对紧急指挥与灾难救援医疗方案,物联网可以为我们提供优秀的应对系统,只需应用物联网技术便能搜集灾难现场医疗数据,包括集成医疗设备,特别是在遭遇次生灾害时,能够实现现场的统一资源调配,无论面对疫情还是爆炸,都离不开卫生部门。借助物联网技术,我们可以实现全面指挥调度与医疗设备监管,从而构建物联网化的应急联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