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安防“十二五”规划》中,我们注重RFID、WIFI和3G等技术的发展,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在安防行业的运用,不断研发适应各种安全需求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和产品。比如防盗防抢的局域物联网,危险品运输和警务车监控的小型物联网,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广域物联网等各类应用,以及不断推进物联网技术与安防业务的融合,挖掘新的市场商机,以逐步完善"大安防"产业体系。
物联网企业与安防企业携手联手具有较大的商业潜力。通过与安防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深化应用,整合业务,市场前景极其广阔。
邬贺铨先生,我国物联网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首席专家,曾对媒体公开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并不是强制特定大型企业进入物联网产业进行推进,而是公布细分领域的具体应用项目,更加侧重于引导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及科研机构提出申请参与。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方向,未来5年内的重点投入主要集中在智能交通、智能环保及精细农业三大领域。为了推动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出台更多相关的扶持政策与资金支持。
运用浮动车、视频识别、地感线圈、微波等感知技术,构建交通信息综合采集系统技术环境、实现数据共享平台和交通运输管理控制,从而有效提升物联网技术在交通信息采集、信号控制、调度指挥、路况指引等方面的应用水平,最终达成交通智能化管理的愿景。
当前,全球对于低碳环保、节能减排都已形成普遍共识,实现智能环保,环境监测、灾害预警以及城乡管理都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持。
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和预防灾害,我们运用物联网技术,成功搭建了污染源智能监控系统、环境质量智能监测系统、水资源监测系统、山洪灾害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以及中心城区排水管网监测管理系统。同时,我们构建起环境智能监控(测)体系,实现了各类环境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和智能化处理。
在城乡规划管理中,我们借助物联网技术,加强了监管部门对管理服务对象的信息收集、传输、处理、分析和反馈,使得管理更加物联化、实时化、数字化。同时,我们还制定了全市统一的食品溯源管理系统,以期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全过程的跟踪监测和安全监管。
然而,如同所有事物都拥有其两面性,“十二五”计划中提到的物联网行业也是如此。尽管它提供了颇多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诸多不确定因素。
首先,中国尚未确立相关的物联网技术标准,而欧美各国早已实施了较为完备的标准体系。如果我国不能迅速跟进,将不仅失去市场份额,更可能失去发言权。
其次,虽然政府为鼓励强大的私营企业和研究单位参与其中,并未明确指定进入该行业的大型企业,但是,物联网的数据传输仍需依赖于中国电信、移动和网通等主要互联网供应商的支持。因此,与这些公司达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挑战,是每个物联网企业必不可少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