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原材料成本、员工薪资等生产要素的骤然上升,纺机产业无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令人惊喜的是,这种波动亦孕育出许多全新的发展契机,使得纺机企业得以更新思维方式,应对挑战。用户企业纷纷树立对科技创新和产品可靠性更严格的标准,市场环境则对纺机企业的经营战略及决断能力提出了新的严峻考量。
谈到国内外差异,高勇认为,问题聚焦在技术研发领域。他指出,许多国内纺机企业大都沉溺于仿制,对于新品的基础研究却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以至于部分具有科研实力的企业在推出和推广新品时倍感艰难,研发进度因而停滞不前。
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的胡哲,作为公司的执行总经理,指出了他们在经编机这一细分领域所遇到的诸多挑战:相较于外国产品而言,他们的产品在“高速运行”、“耐用性”和“精密程度”等方面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他坦言,正因为如此,他们决心加强研制投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提高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上海巨新印染机械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何大碧、烟台宋和宋公司的宋日升等人也都同样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国外的纺机产品在品质控制、稳定性以及研发投入等多个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因此国内企业必须投入更大精力去研发面向客户的高端产品,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胡哲也表示,当前他们企业的研发工作致力于缩小国内与国际之间在技术方面的差距,并持续推进差异化产品的开发策略,力求将产品做到专业化、精确化,从而优化产品的性价比。在追求综合实力的同时,他们不再贪图面面俱到,而是集中资源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以期追赶甚至超越国外的同等产品。
尽管在中低端市场,由于“同质化”竞争激烈,企业常常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导致疲态尽显,无暇分身进行技术研发,但在某些高端行业领域,我国已有部分知名企业成功突破世界领先的技术瓶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上海长胜纺机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努力,首创性的推出了“冷转移印花技术”,成为该领域当之无愧的领跑者。据该公司副董事长陈桂武介绍,近一年内,他们在这一技术上又取得了崭新的突破,一举拿下多项技术专利,比如,调节式前处理装置、冷转移印花的润湿法及其装置、改性糊料及其印花色浆的生产方法等等,这些成果如今已可广泛运用于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以及各种再生纤维素纤维织物。
“在针织机械特别是电脑横机领域,虽然我们国产产品与欧美对手在技术差距上依然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产品只能局限在中低档次。事实恰恰相反,像慈星这样的优秀民营企业,他们现有的产品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国内针织行业的迫切需求。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产销规模在过去几年里已经超越了所有境外电脑横机生产商的总和,这样的数据再次证明,我们并不逊色于任何国际同行。”孙平范如是讲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