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中国的制造行业始终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基层阶段,这对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产生了极大的阻碍。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竞争日益激烈,仅仅依赖于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支撑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机床,尤其是数控机床,作为一种机电一体化的机械加工设备,不仅技术繁复,还需要针对用户的工艺要求进行定制,这不仅需要完备的售后服务,还需要拥有理解用户生产工艺和具体需求的售前服务。在市场不断发展和用户需求变化的背景下,“交钥匙”工程服务理念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针对机床制造业,“交钥匙”工程服务目前主要表现为根据用户的工艺要求和生产纲领,提供零件加工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这不仅仅是为用户提供单独的机床设备,更涵盖了加工工艺、机床、夹具、刀具、检验测量、软件等多方面内容。在当今世界用户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浪潮中,“服务”已然成为装备制造企业相互竞争的关键优势。
为了更好地应对用户行业需求的变化,装备制造业正在由以硬件(生产)为主导转向以软件(服务)为核心,朝着具有综合工程能力(产品 + 服务)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床制造商开始摒弃传统的生产理念,积极推出“交钥匙工程”,转向“服务制造”的道路。
2007年,位于中国区的德马吉(DMG)公司总裁汉诺(Hanno Elbrachter)曾承诺,“要把德马吉中国打造成一个服务型的公司。”数年后,在2011年北京机床展期间,汉诺表示他的承诺已经实现。德马吉中国通过在北京、沈阳等城市的技术中心、7天24小时的电话服务热线、网络服务系统、培训学校等多种渠道,以最快的响应速度、最高质量的技术方案提升对客户的支持。今天,德马吉的客户满意度已经达到95%,2010年,德马吉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也达到了人民币169亿元,成为了德马吉集团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德马吉公司表示,未来还将持续提供高端的完整加工解决方案和交钥匙解决方案,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中国市场。
来自西班牙的达诺巴特(Danobat)集团,集团总裁拉斐尔·巴伦契亚(Rafael Barrenechea)也表示,达诺巴特所提供给中国客户的不仅仅是设备,还有解决方案。“我们实施的是‘交钥匙’工程,我们可以为用户提供满足特定需求的产品和各种机床,并解决零件加工的整体方案。”
与此同时,反观我国的机床制造企业,大多数都属小型规模,在全球机床企业20强中,仅有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成功上榜。然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普遍偏弱,拥有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自主产权较少。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改造融合不深,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制造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只有少数几家能为用户行业提供柔性生产线,提供“交钥匙”工程解决方案。
为了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屹立不倒,真正成为“制造强国”,中国的机床制造企业必须秉持“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满足客户需求,协助客户解决相关问题,逐步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1、自主创新,实现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自主研发生产
当前中国机床行业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中高端设备及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国内生产的产品主要以中、低端设备为主,这样的状况若持续下去将对中国机床行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中国的机床制造企业应持续创新,努力开展自主研发,力求实现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国产化。
2、以客户为导向,量身定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实现机床行业制造服务化的关键在于以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其量身定制服务,积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3、实施两化融合战略,加快机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发展装备制造业同样需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高新科技,全面向信息化迈进。机床企业应该积极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柔性化、生态化、个性化以及多样化。
4、完善产业链,提高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机床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完善重型、大型机床等产品的配套发展,努力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为国家能源、船舶制造、冶金、航天航空、军事工业、交通运输等关键产业提供有力支持。
5、扩大规模,提升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精密度
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应当有一定的规模。目前中国机床企业数目众多,尽管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等少数企业规模较大,但大部分机床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的问题,这导致资源分散、行业集中度低、整体竞争力弱,难以与国外大型企业相抗衡。因此,我们急需加速机床行业的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建立具备一定规模的机床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