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国风电业界呈现出明显的快速发展态势,无论是在装机容量、发展规模还是风机制造水平上,都已然稳固地站上了世界风电强国的地位。
从国家能源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风电产业已经连续5年实现翻番,总装机容量已然稳坐世界第一的宝座。今年第一季度,我国风力发电量达到了惊人的1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60.4%,这个增长幅度比火电、水电和核电分别高出了49.8个、27.5个和43个百分点,风力发电量在各种能源发电中傲然夺冠。
除了甘肃酒泉这一著名的风电基地,我国在内蒙古东部、内蒙古西部、东北、河北、新疆、江苏和山东等地也正在规划和建设7个千万千瓦级别的风电基地。未来的风电发展,将会从单一的大规模开发转向大规模开发与分散开发并重的模式。
刘琦透露,预计到今年年底,除西藏以外,全国所有的省份和地区都能实现风电并网发电。
在风电发展如火如荼的同时,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实力也在急剧提升。根据国家能源局的资料显示,我国已经能够实现0.15万千瓦至0.3万千瓦风机的批量生产,0.5万千瓦的大容量机组也已经下线,并且0.5万千瓦以上机型的研发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然而,成长的道路总是伴随着挑战与困境。业界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在风电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瓶颈在于,一方面风电发展迅猛,但另一方面由于相应的技术标准体系相对滞后,导致并网困难等问题频发。
“并网难不仅受制于价格因素,从技术层面来看,由于标准的缺失和执行不够规范,增加了上网风电的不稳定性,使得电网面临着一定的‘消化不良’问题。”中国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的一位研究员如是说道。
据了解,近年来,通过风电特许权的方式,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我国已经成功地降低了风电的上网电价和风电设备的造价,但相关技术标准体系中的空白或过时,或者采用欧洲标准,对于我国的特殊风电状况而言,难免有些“水土不服”。
“本次发布的风电技术标准,主要解决的是‘有’的问题,例如原有200多项技术标准中,涉及海上风电的仅有24项,因此首要的任务便是填补这些空白。”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李冶表示。
此外,标准本土化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我国的风机技术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这些技术适应欧洲的风电环境,若不经适当改进而直接应用于我国电网,将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在近年来风电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如部分企业,包括知名企业所生产的风机多次出现脱网、倒塌等安全事故,也都亟需从技术层面提出解决方案。
风机制造与质量保证体系、安装运营、维护管理以及与国情相适应的实时检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等方面……随着一系列新标准的实施,风电行业将不可避免地迎来大规模的“洗牌”。
目前我国拥有80多家电动机制造厂,产能远远超过我国风电投资需求。完善国内现有的风力发电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有利于促进风电制造业的重组和整合,提高行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