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风能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无论是在装机容量、发展规模,抑或是风机制造能力等方面,均已实至名归地跻身为全球风电领先大国。
依照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风能产业已连续5年实现翻番递增,总装机容量实现世界第一的傲人成绩。仅今年第一季度,我国风力发电量便达到了惊人的188亿度电量,同比增长高达60.4%,这一增速比火电、水电和核电高出了49.8个、27.5个和43个百分点,堪称各大能源发电形式之翘楚。
据悉,近年来,电力电工行业逐步摸索出一种以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下称标委会)为载体,以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为依托,以标准化工作为驱动力,吸收优势企业深度参与,共同致力于标准制定与修改的崭新的工作机制,从而在推动行业发展、支持标准创新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标准化工作不仅围绕振兴装备制造业,更为电力电工重大装备自主研发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支持。自2005至2007年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实施以来,我们成功开展了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空冷机组、核电常规岛汽轮机、+800kV直流输电设备、1000kV交流输电设备等领域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成为提升我国重大装备自主研发能力、引导行业关键技术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柱。
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10年底,电力电工行业现行国家标准总数已高达1582项,其中强制性标准291项,推荐性标准1263项,指导性技术文件28项,其相关联采标的比例竟达到了90%。
以风能电器设备标准化为例。我们将湘潭电机、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厂等一众优势企业在设备研发方面的优势力量集结起来,为风能电器标准化工作提供了试验平台和技术保障,从而有效提高了标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针对风电电器系统的独特技术特点,我们组织了大型发电机、控制及保护设备、低压电器、电线电缆、绝缘材料等标委会联合构建风电电器标准体系,并在各标委会展开设备标准制修订工作,有力保证了标准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据权威专家透露,尽管电工行业标准化已取得显著进展,然而与国内电工行业高速发展的步伐相比,部分专业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仍无法紧密适应当前市场变化以及产业格局调整的需求,表现出标准水平相对滞后,标准制定速度无法紧贴行业发展及科技进步等诸多问题。具体体现为标准水平有待提升,主要以翻译转换国际标准为主,标准制修订与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化发展脱节,或标准更新速度迟缓,标准的实际效果和信赖度亟待提高。同时,在国际标准化方面的投入不足,参与程度较低,参与实质性国际标准制修订的能力有限。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终身荣誉会长陆燕荪表示,标准化工作应积极推动电工行业自主创新与共性技术研究,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以实现转型升级目标。他认为,我们需要围绕电工行业深度发展产业链的需求,如核电业务等,开展更多标准化工作,坚定地走完这段路程。
据了解,未来我国将针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电工高端制造标准。重点针对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所涵盖的电工技术和产品相关标准进行研究,集中精力考虑高效清洁发电设备、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智能电网输配电设备、高效变频节能电机、智能化终端用电设备、绿色环保高性能复合材料等电工产品高端制造标准,保证标准与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相互匹配。
据公开消息,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将紧密围绕国家能源政策,特别是新能源的发展,推进风电电器设备标准化工作,使标准与检测、认证相互依存,为新兴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依托国家智能电网标准化工作总体推进组这一平台,借助国家科研项目的支持,主抓设备组标准体系研究和重点标准制定工作;组织制定标准并设立标委会,推动液流电池等新能源储能技术标准工作;积极参与核电、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标准化活动,引领行业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