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位于气候多变的东南亚地区,人们习惯于依赖天然降雨进行农业种植,因而极少将重心放在提高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上;然而,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干旱少水且土地贫瘠的中东小型国家以色列,却展现出极高的水资源利用与灌溉技巧水平。因此,以色列已经成功开发出一套极其高效且精密的灌溉技术与水处理技术,不仅成功解决了自身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技术能力也成为以色列能够对外输出与水处理和利用相关的技术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三菱电机的"节能、环保"策略上面。实际上,这种理念最初也源自于其自身面临的严峻现实困境。这不得不追溯到大约三十年前,三菱电机新任部门的正式创立。
在上世纪70年代初,遭受首次石油危机冲击的日本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使原本资源匮乏、一直依赖“贸易立国”策略的日本政府以及企业界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因此,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的策略转变,但是,需要选择何种技术方向和途径作为突破口呢?
这个问题被摆到了日本主要的经济组织——大企业的面前,三菱电机便是其中之一。事实上,早在1921年三菱电机创建伊始,便已经开始关注环保事业,然而在此之前,充其量只能算是出于本国资源总量有限、环境容忍度较低的现实约束,尚未上升至技术战略层面。
然而,后期的局势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如同三菱电机这样在日本产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必须采取针对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实际行动。特别是一系列"公害事故"事件的持续发生,极大地加速了这一观念的深化与付诸实践。
在这种大背景之下,1970年,三菱电机创设了"公害防止委员会",以"防止有害物质排放"为视角,致力于改善工厂等生产现场的环境状况。到了1976年,三菱电机开始引领全球趋势,致力于"完善环境"目标,开展了大量涉及节能与减排的实际工作。
同年,在三菱电机发布的《环境保全白皮书》中,首次明确提出"身为环境设备制造商,防止公害乃义务所在,企业应当站在解决环境问题的高度,重新审视自身与区域社会的融合性。为此,必须建立全面体制"。
现在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当年所倡导的全面体制,不断发展完善至今,实际上已经成为三菱未来持续致力于环保和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核心技术改革和创新突破之路。
自此,以节能和环保为思路的技术变革理念开始在三菱电机内部扎根,进而引发了包括生产和设计在内的具体的业务变革。在初期,这一思路很大程度上的益处主要是帮助日本企业在同欧美企业竞争时,逐渐获得一些相对的竞争优势,从而帮助日本走出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低迷期。初期如此,那时间长了呢?
此后,春去秋来,二三十载,当人类的时钟悄然跃入21世纪的时候,情况突然起了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绿色经济、节能环保这些概念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全人类的共识。相比较富裕的欧美地区,由于节能环保更多是消费层次的提升与发展理念的更新,因而相对还显得温和;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以及第三世界国家,考虑到其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以及技术变革升级、生产设备更新提效的急切心理,环保产品、节能设备迅速成为广受追捧的摩登品。
这个时候,一直迫于现实压力而致力于环保与节能技术突破的三菱电机,突然发现自己的优势已经并不仅仅是由于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加入诸多节能环保技术标准而带来的竞争力——更关键的可能是,节能与环保技术本身就是利润来源,甚至,后者的利润有可能超过了前者。
说的简单一些,三菱电机为了获取最终产品的较强竞争力,于过往二三十年在节能与环保领域所进行的技术研发与突破,由此累积形成的一整套技术能力和业务优势,成了其新的利润来源。
对此,三菱电机中国有限公司环境保护室室长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三菱电机为了省钱、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力,过去几十年一直在拧毛巾,我们在日本的业务领域和产品可以说都已经把毛巾拧干了,但还在拧。后来我们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但拧掉了水,还掌握了拧毛巾这一技术,这成为我们新的能力和优势,现在我们帮中国的企业拧毛巾,发现他们有好多水分,也就是有很多成本和能效可以降低。由此,我们将自身在节能和环保方面的技术、产品与服务带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