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普通市民仍在思考“物联网”的底层理念之际,众多地方政府早已将物联网产业视为支柱产业。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在一场论坛上透露,全国超过90%的省份已经将物联网纳入自成体系的支柱产业范畴。如今,几乎所有的一线、二线城市都在积极建设或筹备物联网产业园区。
根据各地上报的公开资料,到2015年,广州、重庆、浙江、江苏等地预计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将分别达至1000亿元、1000亿元、2000亿元以及4000亿元。福建省制定了2012年实现物联网相关产业产值300亿元的目标;重庆亦计划设立物联网产业基地,希望在两年后相关产业产值超越500亿元。
考虑到上述诸省市预计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到2015年仅上市省市的产业规模便可达8000亿元。
然而,对于物联网的实际产业规模,业内尚存在争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作为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参与方之一,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多亿元。然而,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才有望突破1万亿元。
据重庆市经信委经济信息化处易小献表示,在获准设立物联网基地之后,将通过园区建设及招商引资,吸引众多物联网相关项目进驻。这一理念与国内多数地区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方案类似。
然而,现阶段的物联网产业难以应对蓬勃发展的物联网产业基地。据了解,即使是目前相对健全的感知层领域,国内传感器、RFID等感知端制造业、高端软件与集成服务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以核心的芯片技术、芯片封装设备为代表的物联网相关设备及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业内人士将地方政府的物联网热情解读为对GDP的追求。为拉动投资,地方政府在兴建物联网基地时,缺乏长远规划和明确的定位,盲目引进国外系统和设备,兴建大量配套设施。由于缺乏规划意识及协同机制,资源共享受到限制,导致项目研究成本过高、基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众多项目无序重复建设等问题。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该规划在描绘物联网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将阐释物联网的发展策略。对于“过热”的地方物联网投资,似乎有必要深入研究和理解。同时,业内人士期望,该规划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统筹规划,解决各部门、地区、行业之间的割裂问题,改变当前的混乱状态,使物联网产业真正成为各地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