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科技及电子科技的进步,新型医疗终端如数字辅助医疗终端、网络医疗终端、家庭及社区医疗终端及无创伤、微创伤医疗终端等广受欢迎。
以江苏无锡部分医院采用的具备医用PDA功能的手机为例,其共享医学检验图片的远程移动会诊功能,大幅缩短了医生与病患的距离。此外,其“婴儿标志识别”功能,采用RFID标志环,有助于妇幼医院解决新生儿身份辨识等问题。这款医用PDA由EDA技术制造,内设无线局域网及RFID识别设备,并搭载专用软件,医护人员可据此与医院的HIS系统或住院管理系统交流信息,实现病榻前查看病历、撰写病历、下达医嘱、记录病患需求等,并实时传输至HIS数据库。
再如便携式体征信息监测终端,已广泛应用于医疗信息化领域。以中国联通的“智慧医疗急救监护”系统为例,其核心在于通过便携式心电监测仪、视频等感知设备实时接收医疗感知终端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传输,再通过GSM或WCDMA网络将视频、体征、地理位置信息传输至后台服务系统,便于医疗机构实施远程医疗急救监测、诊断与咨询的综合服务。新型便携式心电监测仪已具备记录短暂心律异常、迅速传输生理信号至后端服务平台、单机测量、即插即用等功能,为家庭、社区医生以及专家医生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渠道。
此外,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一个或多个医疗监测仪连接至健康管理终端,可实现多路生物医学信号的同步采集与存储。医疗机构借助内置医疗监护模块进行分析处理后,测量结果即可在终端屏幕上显示。以现今一些健康服务提供商的“个人健康管理”业务为例,其已实现前端健康管理终端与后台管理服务的一体化,用户可通过内置或分体的“体征检测感知终端”监测体征信息,并通过3G网络将信息发送至相应的健康监测中心,获取随时随地的个性化监测服务、长期健康档案管理服务和定期健康监测报告,对疾病进行有效预防。
伴随着众多医疗信息化终端的广泛采用,我们必须关注其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与技术难题。
首先,数据安全为首要问题。医疗终端易于遭受攻击,导致终端安全成为数字医疗系统总体安全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鉴于健康数据的隐私性,各单位需防范数据泄漏等风险。因此,需实施纵深防御,构建高效可靠的加密算法与密钥管理机制。
其次,因医疗终端采集海量数据且其临床诊断价值极高,为防止数据遭到恶意篡改或删除,需构筑大容量存储及可靠的数据传输与存储机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鉴于终端可能位于其他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应确保不会对其他网络构成干扰,并且自身亦不受其他网络的影响;在医疗终端大规模集中的场景下,医疗机构须解决如何避免拥堵并实行拥塞控制的问题;最后,为实现在各终端间精确的互认与共享,避免信息闭塞和重复投资,相关单位须制定统一的数据互通共享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