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因信息缺失导致的物品安全风险,《建议》评估考虑采用物联网(RFID)相关技术,以实现物品跟踪、原料溯源、库存盘点、出入入库与拣选等数字化运营,尤其针对物流全过程进行温湿度监测。为此,加强药品和食品等民生领域的冷链物联网建设,进行冷链数据服务的运营管控,有助于加速物联网技术的行业应用;同时,能够强化食品药品追踪及监管。
然而,物联网冷链物流的应用需要较高成本,这可能对企业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众议院建议,首先在涉及公共安全的民生领域,如药品、食品冷链物流等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广至公共服务市场,行业和企业应用市场以及个人家庭市场。政府率先引导,逐步发展到成熟市场,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推动。
冷链物流贯穿食品从生产至销售的全生命周期,涉及众多环节,因此需要专门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以建立物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档案,科学整合生产、分销、仓储运输、配送等供应链信息。中国相比发达国家,冷链物流信息化落后,管理缺乏完整性和一致性。
依此,应运用创新物联网技术加速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利用现有的RFID技术、3S技术及冷链物流信息化技术,加快推进冷链物流示范项目,实现冷链产品(食品、农产品与医药等)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的实时监控,推进冷链运输管理的透明化、科技化和一体化。
然而,硬件建设仅是物联网发展的早期阶段,后续的数据传输、信息处理、智能业务管理及运营将是物流网链条的核心与价值所在,也是推广物联网应用的难点。以冷链物流为例,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间缺乏共同平台,导致网络连接和数据共享困难。
对于此,众议院建议相关企业建立运营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医药冷链信息平台等,运用物联网等尖端技术实现实时监控。政府可通过创新基金、政府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对该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冷链物流技术的实施需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其基础是规范标准。全国众议院建议,国家标准领导,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制定相关的冷链物流操作标准。对于涉及人身安全的食品、药品,应制定强制性行业标准,如药品编码统一标准等,确保冷链物流技术实施的标准化,严格控制冷藏链各环节运行状况,保障各环节食品质量安全。
同时,应对电子信息平台进行监管。电子信息平台在运营方面与传统市场存在巨大差异,大部分市场类法规面临较大局限性,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体系,这是监管难以深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