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众媒体大幅报道,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巨头富士康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使用一百万台机器人取代中国工厂部分劳动力。此种举措似已预示出震撼人心的场面,值得期待。
然而,产生此举的原因却令人警惕,去年,逾十名年轻工人从高处坠落,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今年公司半年报显示净利润严重亏损,高达1760万美元。为何富士康生产环境如此严峻?
美 国著名漫画《呆伯特》中的一位老板曾多次强调:员工是我最宝贵的资源。然而,他却纠正道:金钱才是我真正的宝贵资产,员工仅排名第九。那么,排名第八的又是什么呢?——复制纸。在富士康,一百多万员工感觉自己在公司并不被重视,并非生产线上的手机或电脑。
许多富士康员工将公司老板称为“皇上”,实际上,对于代工企业,大客户视为奴仆。苹果产品的利润率高达60%,而代工作为供应商则仅可分得2%左右的毛利。代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遭受种种束缚,成本严格按照苹果清单执行,包括耗材的价格,甚至由苹果与供应商联合制定。尽管代工企业自称为“科技集团”,实际所执行的不过是纯手工操作。而唯一可能盈利的环节就是人力成本,因此不需要加薪的机器人便成为了更好的选择。
然而,机器人真的能够改变代工制造业的现状吗?尽管机器人可以降低成本,但对于纯粹的代工企业来说,其本质和命运仍然无法改变。电子产品生产已接近无门槛状态,过去标榜高科技的3C产品如今已不再稀奇,农民在出租屋里分散生产然后批量销售。正如郭台铭的那句至理名言“实验室外没有高科技”。CPI呈现持续增长迹象,经济运行成本不断上涨。处于产业链最底端的代工企业的毛利率不断下滑,从过去的20%降至10%,今日甚至不足2%,这就是市场,谁都无法改变。
事实上,机器人无法完全取代人类。试想,如果机器人真的可以代替人力,那么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就无需将制造业迁往发展中国家。此外,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日益加快,越来越个性化,适合机器人的简单机械重复岗位逐渐减少。关键问题在于,一旦百万机器人开始上岗,就必须配备大量技术工人予以维护并与机器人团队协同合作。这些工人决非传统意义上的工人,他们需要更高的薪酬与福利。让习惯以独裁方式管理的“皇上”学会关心人性,恐怕并非易事。
富士康的未来之路,在于向产业链上游转移,由单纯的代工制造转型为设计、创新,创立自己品牌的创新型企业,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同样,这也是我国众多挣扎于困境中代工企业的出路——改变在产业链中的角色,改善劳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