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强调,安全生产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推动工业领域安全生产成为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迈向新型工业化的必要环节。
安全生产,作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组成,眼下我国处于重化工业阶段,在此期间生产安全事故易发且高发。据“十一五”期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总体平稳,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均有所下降,分别降低71%和45%。然而,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安全生产主要指标仍存在较大差距。赛迪智库在大会上发布的专题研究报告揭示,我国亿元GDP事故死亡率约为先进国家的10倍,工矿商贸10万人事故死亡率是先进国家的2.5倍,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因此,必须加大力度,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规范标准化程度,以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安全生产是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晓兰在大会讲话中表示,“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期,亦是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减轻人员伤亡、实现安全状况根本好转的关键期。大会透露,我国安全生产领域制定了“十二五”目标,即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36%以上、工矿商贸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下降26%以上,可见安全生产任重道远。
要达成上述目标,不仅要有信心,更应树立正确理念。北京首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鑫泉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对企业安全生产而言,设备的先进性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运营理念的先进性。据安全生产经验,70%以上的事故仍是人为因素引发的责任事故,即使设备再先进,也需要有良好的运营机制予以有效保障。北京首安建设的安全业务数据平台,正是对企业安全生产业务的系统梳理和改造。
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安全生产,是两化融合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信息化是提高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手段。借助先进的自动化、信息技术,结合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提供具有预测、预判、预控能力的管理工具,通过一体化管控,实现安全管理由静态向动态、被动向主动、程序向工序的转变,这是安全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路径。
然而,当前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系统化应用程度较低,整体应用水平尚需提高。据专家称,现有应用大多数局限于初级阶段的监控监测,深度应用如安全综合管理、HSE等系统化应用相对匮乏,信息化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间的无缝对接以及信息共享尚待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尚未构建,业务协同及信息共享难以实现,同时增加了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升级及跨区域管理的成本和难度。
专家建议,应借助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两化融合的持续推进,加速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生产活动全流程的渗透,从而显著提升安全生产的效果。
例如下,在生产装备方面,加速设备的数控化安全改造与提升,以有效减少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对生产安全的潜在威胁;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对特种装置设备、高风险生产流程、重大危险源等实施动态监测监控,实现安全调度与综合管理;在仓储运输环节,结合GIS、RFID物联网等新技术,对民爆产品、危险化学品等进行全程动态监控,确保无遗漏之处。自“十一五”以来,经过各级地方政府及工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两化融合已助力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钢铁行业,鞍钢集团通过炼钢-连铸-连轧生产过程的故障诊断、预测与预知维护示范线,运用新型预测维护理念提升主流生产线的安全性,设备作业率提升3%;在有色金属行业,河南灵宝黄金通过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尾矿库在线监测等系统建设,显著降低安全管理成本,每年事故发生率降低40%以上,事故损失降低1600万元以上;在石化行业,中石油通过危险品公路运输安全服务平台,提升配送管理水平、车辆管理效率及安全环保管理能力,2010年百万车公里事故频次和百万车公里事故经济损失率分别同比2007年下降60%和40%;在装备行业,三一重型装备通过应用基于预防性维护理论的安全信息管理与分析技术,使得当季度车间安全预算投入下降12%、设备故障发生率降低11%、设备维修及时率提高3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管理部副总工程师赵彤指出,中石油应急管理平台自2009年开始建设,并于2011年5月正式上线运行,其主要功能包括两大方面:常态管理业务,包括值班管理、基础管理、应急演练和地图定位;非常态管理业务则包括事件信息上报、事件管理和地图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