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

   2024-01-16 工业品商城32
核心提示:在十二五这一时期内,我们的节能减排目标设定为到2015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升至11.4%,全国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需降至0.869吨标准煤(以2005年的物价为准),同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产生的能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需分别降低16%和17%。此外,化学需氧量(COD)以及二氧化硫排放需要分别减少8%,氨氮及氮氧化物

      在"十二五"这一时期内,我们的节能减排目标设定为到2015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升至11.4%,全国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需降至0.869吨标准煤(以2005年的物价为准),同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产生的能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需分别降低16%和17%。此外,化学需氧量(COD)以及二氧化硫排放需要分别减少8%,氨氮及氮氧化物则需相应减少10%。除此之外,我们还会根据地区特性,将全国划分为五个类型,并为每个类型设定不同的指标。每年,国务院将会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进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评价考核,对于未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地方政府,我们会给予必要的问责。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们必须调整资源和能源的税率,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强化节能减排的管理并积极推进市场化的机制。尽管如此,我们仍需在传统方法和途径上加大努力,以下几个方面尤其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首先,必须大力推动节能改造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节能环保设备的研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节能环保设备主要包括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治理设备、降噪节水设备以及环境监测分析仪器仪表等多个种类。近年来,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产品层出不穷;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些产业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隐患。例如,我国现有的环保企业超过1万家,生产的品种达到3000多种,但是其中高达90%以上的环保设备的技术水平却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设备的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的程度相对较低。国产的科学器材行业,特别是科技仪器制造生产,几乎已经到了濒临消失的地步。

      其次,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合理性问题亦不容忽视。目前,大型环保企业在全国环保企业的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仅为2.8%,其中约65%是兼营性质,还有近90%的企业属于小型企业,这不仅使得它们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也导致他们在常规产品生产方面出现了相对过剩,而在高端产品的生产方面却存在严重的短缺,大量的高端产品不得不依赖进口。

      此外,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其工业在全国GDP中所占的比重高达43%,但同时这也是能耗和排污的重要来源。根据统计数据,2009年,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比重达到了71.3%,而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占据了总污染比重的70%。

     近年来,各级政府努力增加对“两型社会”和循环经济的政策资金投入。然而,尽管有这样的积极举措,许多企业仍在大量采用陈旧技术工艺,投入高、能源消耗多、环境污染严重、效益低下,质量与技术难以满足现代需求,依然沿袭劳动者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以及粗放式的传统模式。例如,我国现有的21大类机械产品占据全国总用电量的70%,然而电力、钢铁、机械、石化等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39%,整体效益不彰。燃煤工业锅炉的平均运行效率与中小电机、风机、水泵等系统运行效率相较国际先进水平低20%,一次能源投入经济体的综合能效比发达国家少10%。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实属当务之急。

     所谓的清洁生产,指的是利用清洁能源和原材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及管理措施,以降低或避免在产品生产、服务及使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实际上就是绿色制造的理念。20多年来,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实,清洁生产乃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循环经济和环保减排的关键手段。目前,我国已有20多个省份的400余家企业展开清洁生产审计工作,成立了20个行业或地区清洁生产中心,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数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十二五”规划时期,我国将会实施10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创建100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乡镇,培育10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高端技术装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小、排放少、产业链长、带动作用明显,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美日德等工业强国,均拥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优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这些集群的优势在于竞争力强大,科技创新能力优异,具有绿色环保的工业体系,同时在文化教育、生产性服务业等软实力上表现突出,在产业集群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预计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年销售产值将达到6万亿元以上。中国发展高端制造产业,需要立足国内实际情况,实施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动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二是通过产业升级,由传统加工制造行业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延伸。唯有培育出在全球领先的技术、品牌、管理、创新等综合实力,方可突破规模取胜的束缚,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高端产品的国产化、出口产品的高档化,进而完成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战略性转型。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