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纲领明确提出,致力于推动能源生产及利用方式的创新转变,全力推动能源多元化清洁发展,加强能源输送渠道的建设,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伴随着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清洁能源的蓬勃发展,智能电网在我国现有的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以低碳、清洁、高效为显著特点,清洁能源已被社会广泛认可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尽管当前清洁能源的发展仍面临着结构比重较低、接入电网难度较大等挑战,但随着公众对其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和技术水平的持续进步,清洁能源与智能电网将共同携手,在实践经验中探索出最佳的融合路径。
据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政策与法律事务部主任陈宗法在论坛上表示,“预计至2015年,各发电集团清洁能源的比重有望超越或接近30%的阈值,其中,中电投清洁能源将达到40%的高水平”。“电源结构调整正逐步从传统能源转向更高效的清洁能源,大力推进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提升清洁能源在电源结构中的比例,这已经成为五大发电集团的普遍共识。”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在论坛上肯定地表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的进程显著。长久以来,煤炭消费在能源总消费中的份额始终保持在70%以上。然而自‘十二五’伊始,按照整体布局,煤炭所占的比重将呈现明显下滑趋势,而替代能源将主要集中在天然气,以及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上。”
“十二五”期间,能源结构向清洁化的调整将进入加速阶段。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张运洲预测:“非化石能源占比将由2010年的9%跃升至2015年的约12%。”相关规划指出,未来10年,我国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将高达5万亿元人民币。预计至2020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9亿千瓦,约占总装机容量的17%。
根据相关信息透露,国家未来计划建设哈密、酒泉等八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到2015年前后风电规模预计可达1亿千瓦,预计至2020年风电规模将有望实现翻番,达到2亿千瓦。同时,光伏发电的发展势头迅猛,预计至2015年其规模或达千万千瓦。除此之外,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等也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史立山副司长,作为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作的领导者,他深信直至2040年左右之际,中国的能源结构将会有更为显著的改善,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将逐步取代传统煤炭发电的主导地位,“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运用水电来调整电力供应,而风力及太阳能发电则是主要的电力来源,同时煤炭发电则作为补充电力。这样的一个发展趋势将引发我们电力管理体制的巨大变革,也就是智能电网的革命。”
众所周知,风能、水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属于地域性的资源,它们本身不具备直接输送至用户家的能力,因此需要通过转换为电能并通过电网进行传输。电网是这些清洁能源开发、运输、利用的重要平台,有助于推动我国的能源供应体系朝向更低碳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我国在电网建设与清洁能源转化利用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和技术上的挑战。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新能源发电的开发规模相当庞大,但是其电力需求相比之下显得较为有限,因此就地消化的难度非常大,必须通过大规模、长距离的电网传输才能将电力输送到中东部的电力负荷中心。
国网能源研究院的相关研究显示,“十二五”、“十三五”时期,我国新增发电能源的平均运距将达到1409公里和2152公里。针对新疆、蒙东等送端地区距离负荷中心较远的问题,未来新增发电能源的平均运距将会大幅增加,这无疑意味着电力输送规模和距离将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电网结构和形态出现明显的变化。
“毫无疑问,智能电网已逐渐成为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关键所在。”相关专家指出,由于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存在间歇性、随机性、可调度性低的特点,在大规模接入电网之后,会对电网运行造成较大的影响。并且,我国的能源资源相对集中于某些地区,电网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再加上新兴能源的迅猛发展,因此对电网的适应性和安全稳定控制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