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极为重视提高电机效率,源于我国使用的电机产品能耗较高。电机作为机械设备的动力源,大量地运用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各大领域,功率消耗巨大。据统计,我国电机的总装机容量已达到40亿多千瓦,年用电量高达1.2万亿千瓦时,接近全国工业电能消耗总量的60%左右,占全国总电耗的半数。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为例,工业体系中的电机总容量接近2000万千瓦,年用电量约为590亿千瓦时,占工业体系电能消耗的近75%。
然而,我国使用的电机大部分为普通电机,其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如今使用的Y系列电机占据总量的90%,该系列电机开发于20世纪90年代,其平均效率仅为87.3%,而最新的系列电机的效率可达91.7%。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电机的平均效率低了3~5个百分点,运行效率也低了10~20个百分点。若能弥补这个差距,每年将能够节省500亿千瓦时以上的电力资源。
电机的能耗高且效率低下,因此我国致力于提高电机效率。尽管当前已经引起了广大的关注,然而在推广高效电机的道路上,相关部门依然任重道远。
高效电机的实际应用范围相对有限。我国具备设计、生产、测试高效电机技术的企业仅有30~50家,高效电机市场份额只占全部市场的10%~15%,而其中的90%主要用于出口。
对于如何进一步努力,首先,应让用户明白使用高效电机的经济效益。市场调查显示,高效电机和普通电机的售价分别为每千瓦70元~90元和每千瓦40元。许多用户在计算后可能认为使用高效电机的代价过于高昂。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看,购买高效电机的成本与每年每千瓦普通电机的成本相比,要便宜得多。因此,应当让工业电机用户充分理解电机系统节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此外,优质高效电机主要依赖进口,导致其价格较为昂贵,这是推广的一大难题。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国内电机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以期尽快打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国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