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人生中的每个阶段,工业界的项目、设备、产品亦遵循着“全生命周期”的规律。其意即通过长期细致地计算成本和收益,不仅考虑初始的采购费用,更为关注项目或设备的全程。这是“全生命周期”与传统观念之间的区别所在。
近些年来,我国各大行业已充分认识到了该概念的价值并积极投入其中。诚然,许多供应商对此持有浓厚兴趣,市场策略也随之调整,但更深层次的原因乃是用户在长期实践中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理念的重要性。例如,一家企业的领导者可能认为项目建设初期的采购成本最为重要,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挑战和机遇才刚刚拉开序幕。
在运营期间,设备和系统需得到精心的管理、维护与替代,保证生产效率;技术革新及工艺更新也常常导致设备的改造与扩建;此外,人力资源配备以及生产过程的能效水平等,都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
许多流程项目的生命周期长达数十年,成本与效益的考核也始终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生命周期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对于工厂自动化的使用者来说,挑战更为深刻,他们的生产运作和提供给下游客户的产品都可能面临持久的压力。
总的来看,“全生命周期”概念的普及,并非一种新观念对行业的冲击,而是行业重新理解并把握生产经营规律的一次革命。无论是流程自动化还是工厂自动化的用户,他们所面临的成本与收益的挑战都是持久的、全面的,这些挑战来自于生产运营的方方面面,这也正是生产运营规律的本质表现。
同时,这个趋势也使得更多的自动化供应商致力于改变产品、服务模式,以图在客户的“全生命周期”中间抓住更多机遇;而更多的用户则开始转变思维,从“琐碎”变为了“全局”,力求在自己的全寿命周期中实现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