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物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中,我们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在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产品化进程当中,我国一直未能掌握某些关键技术,导致产品品质无法提高,价格也相对较高。缺乏关键自主技术的产权地位,无疑严峻制约了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其次,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当前的行业技术标准在接口和数据模型的规范化上存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产业链的发展并不平衡。相较于美国,我国物联网产业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物联网产业链涉及到了信息产业以及信息化应用的各个环节,并且正在朝着感知与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延伸拓展。从整体来看,物联网产业链具有"两头高、中间低"的特征。其中,终端设备加传感器网络或者业务软件构成了最大的价值挖掘区域。然而,在纯粹的通信功能实现部分,其所产生的价值只占据总体的约10%。
在物联网产业链中的主流企业,多数来自于全球性的传统信息化或者IT领域。相较而言,运营商更注重服务层次的提供,规模亦相当庞大。同样,系统集成厂商的规模同样不可小觑。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存在大量的中国物联网产业链企业,但是本土的"旗舰型"企业依然是我们所期待的。
我国物联网产业尚处起步阶段,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寄予厚望,国家的电力、交通、物流等战略性基础设施将成为主要的应用范畴。一方面,物联网是信息化发展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迈进的必然趋势,由此带来的信息化建设热潮,使信息化规模呈几何级的增长态势。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物联网发展都正处于概念论证与实验阶段。现阶段,全球物联网的重点在于攻克关键技术、制定技术标准和开发应用。不过,根据预计,在未来10年内物联网将会实现规模化的广泛运用,M2M仍然将作为目前发展的热点领域和物联网的主要体现方式。在这其中,RFID技术成为了最引人瞩目的焦点之一,自2010年至今,全球RFID市场呈现持续升温的势头,预计到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近200亿美元的水平。此外,各行各业纷纷投身于研究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竞争愈发激烈。
对于中国而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且持续的过程。预估在“十三五”后期,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万亿元级别,然而物联网市场的巨大潜力仍然需要更多时间去培育和发展。因此,我们应以应用为导向推动市场的发展壮大。
而在中国物联网的应用领域,无论是在《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2011年版本的官方分析中,还是在实际操作中,2010年时期,安防(包括安全防护、防入侵和智能家居)、电力、交通这三大行业都已经在众多物联网应用场景中名列前茅。其中,安防行业,凭借该领域卓越的应用成果,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的近一半(达43%),其体量也极为庞大地接近900亿元人民币。此外,智慧家庭也是我国物联网应用中占据优先位置的一大领域,其市场规模已超过500亿元人民币;网络视频监控市场则占据了约15%的市场份额。而电力行业和交通行业也占有各自约15%的市场份额,市场规模分别大约为300亿元人民币和190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