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国传感器生产主要流向传统能源行业与石油化工领域。然而在技术层面,美国无疑占据优势地位,其专利申请数量远超包括欧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日本以及中国在内的众多地区的综合总和,甚至占领了全球专利数量的半壁江山达到了53%。尽管如此,我国的传感器企业数量仅约100家,然而在关键性的核心技术领域仍显不足。
一方面面临市场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又须应对技术创新的匮乏,我国的传感器企业正遭受着来自市场与技术两大领域的双向压力。
那么我国的传感器行业当前急需寻找实现专利技术突破并以此推动市场发展的方向,这正是近年来国内传感器行业探讨的重要课题。
在 “2011中国智能电网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该会议由北极星电力网主办。在此次峰会上,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能源与交通处处长郑方能着重强调:随着我国智能电网项目的稳步推进,将极大地推动电力电子等相关行业的迅速崛起,恰好契合了国家布局智能电网的最初设想。而传感器作为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电子电力产品,必将在我国智能电网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出技术与市场的协同作用。毫无疑问,智能电网将跻身于传感器产品竞争激烈的新高度。
据了解,目前国内传感器产业的现状大致如下:大型企业不愿涉及,小型企业又无法胜任。由于各个领域均需定制化的传感器,尽管市场需求旺盛,但市场体量相对较小,因此导致传感器制造商的技术研发成本昂贵;相比之下,新兴的传感器产品如基于新型敏感材料、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仿生技术、新型储能技术和极度节能技术的生产却因技术门槛过高,小型企业望尘莫及。
另外,由于尚未开启规模化应用,国内传感器产品普遍面临着技术水平尚待提高且价格偏高的困境。对此,郑方能先生补充道:智能电网项目的开展将显著改善传感器产品的市场应用状况,随之而来的规模化应用有望有效降低产品售价;同时,鉴于智能电网的以“智能化”特性为主导,对安全性提出了严格要求,各家企业若想在这个广阔的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首要任务便是攻克技术难关。